我国于2013年对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原则上讲,是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从国际地位角度讲,是从弱国外交转向大国外交。之前,我国外交中的“大国”是指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印度、巴西这些外交对象国,如今“大国”是指中国自己。外交地位的转变使我国外交理念面临着一个新挑战,即外交是否需要区分敌友。
从不结盟到不区分敌友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中国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的“不结盟”原则之前,我国的外交理念是明确区分敌友的。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与我国社会制度的异同程度,我国将他国分为“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调整为根据与我国国际地位的异同程度划分国家类别,即第一世界(超级大国)、第二世界(超级大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这两种划分国家类别的标准虽然不同,但都体现出区分敌友的外交理念。区分敌友有利于明确哪些国家是我国依靠的对象,哪些国家是争取合作的对象,哪些国家是防范的对象,但区分敌友也会使那些未归入友好类别的国家心中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