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军媒声音>>正文

走进马尾,探寻中国近现代海军起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宋 歆 朱 达 通讯员 刘礼锋责任编辑:张琴2014-08-18 02:04

开风气先

——近代新式教育自船政始

外文:法文(教材均采用法文原版教科书),兼习英文;

专业基础课:算术、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等;

专业课:蒸汽机的制造与操作;舰体制造;

教学方法:半天堂课,半天厂课;在课堂上专业基础课,在实践中讲授专业课;除中文外,其他课程用法文讲授。

在离马尾造船厂不远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记者看到了这份福建船政学堂当年的前学堂制造专业课程表。“从中可以看出,那一代觉醒的中国人,力图跟上世界海军发展脚步的艰辛努力。”马尾区海洋办工作人员许元发感慨地说。

“当年,左宗棠在设局办厂的同时,专门开设求是堂艺局,将之视为培养造船与驾驶人才之地。沈葆桢也反复强调‘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并派出学生留欧学习,师夷长技,借法自强。”许元发告诉我们,当年,船政学堂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挑战“私塾、官学、国学”等旧学教育,革新沿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和重义理、轻技艺的教育模式,突破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传统观念,吸取外来精华,传授科学技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全国影响广泛,其模式为天津、南京、江苏等地相继效仿,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一个开端。李鸿章也因此盛赞:“闽堂是开山之祖。”

“当年,为真正挑出有志于实干的人才,沈葆桢亲自参加了船政学堂的入学考选,标准有三:一看文章是否严谨通达;二看家教是否深明义理;三看外貌是否清秀稳重。”许元发介绍说,“1866年,13岁的严复报考船政,考取为第一名,为沈葆桢所激赏。”

翻看船政学堂当年的学籍资料,其要求之严,放之今日亦让人瞠目结舌。船政学堂规定,有两门辅课或一门主课不及格者,即予以留级或退学。资料显示,航海专业第二届全班有50人入学,毕业时仅存18人,史称“十八学士”。

正是这种严谨的教学以及高淘汰率,让船政学堂英才辈出。浏览其学籍手册,其毕业生中涌现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萨镇冰等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科学人才。解说员叶银莲告诉我们,仅福州一地,三代以上都从事海军的世家,就有1000多户。

船政学堂的兴盛,还使兴学育才之风盛行于福州,并且延续至今。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福州每10万人中就有3.2个院士,其比例之高,不仅居全国之首,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