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强军论坛(观点)>>正文

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

来源:参考消息作者:李慎明责任编辑:康哲2014-08-14 06:49

中国历史悠久,从脱离奴隶制演进到封建制以后,曾创造了灿烂的封建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科技成就,也具有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实力。但是,在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由于比较成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经济结构的形成,比较稳固的封建皇帝、贵族和地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阶级集团的出现,加上排斥工商业人士的以八股文为主要载体的科举制度完善等,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地陷入发展迟缓的状态。到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中国却进一步强化封建专制,并在明末清初厉行闭关锁国政策,这就阻碍了明末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逐渐沦落为历史的落伍者。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帝国被迫打开国门,并签订城下之盟。此后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之下,一盘散沙式的大清帝国节节败退,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加诸中国的枷锁,不仅阻断了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途径,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性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这54年间,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的状况、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必然会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后,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要研究甲午战争败北之根本原因,就必须对此加以研究。现在,社会各界对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从阶级分析方面的探讨,看到的却不多。笔者在这里先谈一些很不成熟的陋见,以期抛砖引玉。

笔者认为,当首先研究当时的皇权贵族和地主阶级,因为皇权贵族和地主阶级是当时大清帝国的主导阶级。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及其所建立的政权,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则是不同国家及其政权之间的较量。人民群众只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中国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政局和社会的动荡、财政收入减少,这一统治阶级便愈加与买办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对广大农民实行更为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由于阶级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他们对外国侵略者则逐渐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却对反抗外来侵略与遭受残酷剥削的农民阶级进行更加残酷的镇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愈加显示出其反动性与腐朽性。比如,1860年因英法战争失败而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后,外国侵略势力不但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同时还深入到了内地,不仅承认外国商船有在中国内河航行的特权,而且承认外国人有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游历通商的特权。1885年结束的中法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并屡获胜利,但是,腐朽的清朝政府在战争胜利之后,反而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允许在云南、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使法国侵略势力得以伸入中国西南地区。依靠这样的统治阶级,想取得甲午战争胜利的概率几乎为零。

二是研究当时的农民阶级。这里主要是指中国的贫农。他们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的主要承受者。所以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10年,即爆发中国农民起义史上所罕见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当时农民阶级新的状况的集中体现。该运动制定了带有空想性质的为消灭封建地主所有制、创造永远摆脱剥削、贫困的“地上天国”而奋斗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其后期,又提出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与客观条件就企图把农民运动引上资本主义轨道新倾向的《资政新篇》。尽管这一运动从时段上说顽强坚守长达14年之久,地域驰骋大半个中国,但由于其本质仍是旧式农民战争,加上清朝军队与英、美、法等国侵略军的联合围剿,最终必然归于悲壮的失败。这样的阶级,也不可能成为领导甲午战争的中流砥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