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军报评论员>>正文

甲午年论改革:强国必先强军 须到中流击水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解辛平责任编辑:康哲2014-07-25 10:27

都说改革难,难就难在“触动利益”竟然比“触动灵魂”还难。

制度保守、观念闭塞、门户之见、风气腐化、执行不力……一部甲午战争史,每一页都可以读出改革的艰难,字里行间都飘荡着利益藩篱的幽灵。

大东沟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先于北洋舰队近1个小时发现对方,从而掌握了作战先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清军军舰上烧的是黑烟滚滚的“八槽”劣质煤,而日军军舰上烧的是动力强、煤烟少的“五槽”优质煤。谁能想到,这些燃煤的供应商居然是同一个——醇亲王奕譞亲信把持的中国开平煤矿!

清朝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和买办性。在兴办洋务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私产。武器引进或生产没有章法、各自为政、五花八门,北洋各军营炮台使用的火炮竟然有84种之多。

撼山易,撼心中贼难。这个“心中贼”就是一己之私,就是利益藩篱!

利益藩篱,是横在当年改革面前的坎,没越过这个坎,洋务运动成了强国泡影;利益藩篱,是压在清军身上的不能承受之重,重到让北洋舰队彻底倾覆。

这个坎、这份重,今天同样摆在我们面前,压在我们身上。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不触及现存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影响改革的许多思想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

较之120年前,今天我们的改革只会更难。

习主席深刻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起来确实不容易。”

“啃硬骨头”“涉险滩”“过火焰山”——这些关键词提醒我们:深化改革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表态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难,刀口向外容易刀口向内难。

我们常说“要敢于壮士断腕”,不少见的却是断指保手;我们常说“敢动自己的奶酪”,不少见的却是想分改革的一杯羹;我们常说“小算盘要服从大棋盘”,不少见的却是变着花样走“禁手”……

对我们这支从苦难中走向辉煌、在战争中挂满荣誉花环的胜利之师来说,改革,最大的障碍是自己。

突破利益羁绊,需要“领头羊”。行动是最好的动员。领率机关和领导干部既是改革者也是被改革者,以上率下,上下同心,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突破利益羁绊,需要全局观。加法易为,减法难做。刀子往哪里下,都会舍不得;刀口切深切浅,都会很心疼。谁都有自己光荣的历史,谁都有自己特殊的理由。但是,这特殊那特殊,没有加速军队转型特殊;这重要那重要,没有实现强军目标重要。

突破利益羁绊,需要有牺牲。对军人来说,战场上冲锋陷阵,面对生死考验,要敢于牺牲;改革中过关闯隘,面对利益调整,要甘于牺牲。

改革当前,是积极主动坚决贯彻,还是消极应付推诿避责?是做披荆斩棘的开拓者,还是当看摊守成的旁观者?

这,是回荡在每一位军人心头的改革之问;这,是每一位军人必须面对的利益之考。

大凡重大而深刻的军事变革,都无一例外地引起军队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晚清军事变革恰恰是个例外。

那是一场改“器”而不改“制”的变革。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反思“清军之败”,曾将其总结为:“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

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练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各成派系,“清军”成了一个复合词,根本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力量体系。装备着新式枪炮,却依然维持着弓马时代的勇营编制,即便是新建的海军,官制也是旧制。

“军制冗杂、事权分歧”。可叹的是,清军百万之众在本土作战,却没有一次战役对日形成优势兵力。

结构决定功能。金刚石和石墨,同为碳元素构成,却一硬一软,组织形态的差异是根本原因。没有组织形态的优势,即使技术和武器系统再先进,也无法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相反,组织形态先进,则可充分发挥力量体系的最大合力。

当前我军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头大、腿短、尾巴长”,与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已成为战斗力生成的“瓶颈”与“病灶”,非打破不可,非动刀子不可!

“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习主席的这一深刻洞察,指明了这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马克思说,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能造就“新的力量”。然而,造就“新的力量”谈何容易!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面多了添水、水多了添面”的改革,仅换“棋子”不换“棋盘”、只改“树木”不改“森林”的改革,像晚清那样另起炉灶打造一支新军的改革,都造就不了“新的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抓住了军队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我军的组织形态,突破体制性障碍的“瓶颈”,把军事变革引向深入。

没有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抓住了这个决定改革成败的“胜负手”,就牵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也就涵养了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