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文化评论>>正文

透过偏见看雷锋精神的深远意义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姚孟君责任编辑:张衍飞2014-07-06 02:46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雷锋又是一个永恒的象征,雷锋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近些年,有人在非议雷锋事迹的同时,认为雷锋是为了刻意引导群众,雷锋精神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已经不能起到正向的楷模作用了。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引导论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偏见,但恰恰从负面提示了雷锋精神的深远意义。

一、雷锋精神建构于中国传统美德之上,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

雷锋精神能够广为中国人接受,并传承50多年,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思想内涵建构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之上,与中国人的思想有着高度的同质性和契合性。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时代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忠诚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勇于牺牲,言行一致”等等。雷锋精神包含的思想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倡导的集体主义的公民道德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对于雷锋精神的“忠诚于党”颇有诟病,抛开其中的政治目的,这至少也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理解。“忠诚于党”是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正是当前全体中国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敬业乐群、勤劳善良、见义勇为、严格自律、艰苦奋斗等等,都是颂扬人的高尚品德和行为的溢美之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具备了这些优秀品格会被人们称为仁人君子,要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社会成员要普遍具备这些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使先进的政治文化与中国的传统道德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和中国传统人文底蕴的新型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雷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思想成果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成功典范。雷锋精神之所以为中国的广大百姓欣然接受,根本上是由于它与人们内心深处期待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标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雷锋精神引领了社会主导文化,顺应了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需要

历史上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存在一种被民众广泛认同的主导文化,其中包含主导价值观和主流道德体系,以此形成人们共同的判断事物的是非标准和相对统一的行为取向。如果没有主导思想文化的整合,社会就会成为各行其道的丛林状态。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共同体实质上是由共同的道德理念组成的体系;迪尔凯姆指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团结运行,其根基在于社会成员产生了共同的价值、信念和情感;马克斯·韦伯也把基督教的精神教义,即新教伦理认定为支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是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整合和传播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欣欣向荣,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的挫折与磨难,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此时,雷锋榜样的推出正符合了这一时期人们对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时代需要。党中央提出并倡导雷锋精神,目的在于建设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风尚。

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新时期。雷锋精神本质上体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公民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宗旨和价值观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道德审美取向,符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推出,不是中国共产党依持强权推销自己的臆造精神产品,而是因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倡导的。正是在雷锋精神的不断传播下,中国社会逐步建构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累着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随着时间的尘封被轻拂而去,雷锋本人的形象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也爱美、追求美,也曾炫耀军功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正是这种普通,让我们看到了真实中的伟大,平凡中的崇高;正是这种普通,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来源于现实,更加可信、可亲、可敬、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