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网上流传着一篇《你怀疑过雷锋的真实性吗?》的文章(以下简称《怀疑》),该文打着质疑的招牌随意歪曲有关雷锋问题的史料。请看其中对雷锋事迹的几点所谓质疑:
1.收支不平衡: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他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他只在部队2年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只有256元,仅他的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三百多元。2001年还报道过雷锋在抚顺某储蓄所存款100元,雷锋捐款加存款有400元左右,另外雷锋生前有手表、皮箱、毛料衣服等当时罕见的奢侈品,包括当时在天安门前照的相,似乎消费很超前,钱从哪里来的?
2.好事从不留名吗?报道说,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然而,有案可查的就有:雷锋1961年2月15日,给抚顺市望花区成立的人民公社写祝贺信;1959年12月13日,雷锋致姑嫂城公社领导的信;1960年8月28日,雷锋致辽阳市委的信;1961年1月18日,告诉看见一堆漏掉的水泥,带回装进节约箱;1961年2月16日,雷锋写慰问信给抚顺市西部医院的全体休养员;60年6月初帮助一个老太太,请老太太吃饭,给老太太买车票。所有这些好事后面都留下7343部队15分队战士雷锋的名字。
3.前后矛盾:一次突然下雨,工地上散放着7200袋水泥,他先说自己和二十多个小伙子,用雨布和芦席盖,避免国家财产受到重大损失。但一年后又说成是"把自己的棉衣、被子拿去盖"。
这几件事情的原委究竟如何呢?只要稍微了解一点雷锋事迹,就会发现《怀疑》一文在以上所谓质疑中,歪曲了好几处重要史料。
首先,关于所谓“收支不平衡”。本来,有关史料是清清楚楚的,雷锋参军第一年曾两次大额捐款,总共动用的是200元,但实际捐成的只是100元,而根本不是《怀疑》一文所说的“仅他的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三百多元”。1960年5月,雷锋向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捐款200元,公社工作人员考虑到200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解放军战士存钱又不容易,所以劝雷锋把钱寄给家里,但雷锋对在场的人诉说了自己的苦难身世,说“公社就是我的家,这钱是给家的。”最后,公社工作人员只好收下其中的100元。1960年8月,雷锋得知辽阳地区发洪水,便把公社退回的另100元寄给中共辽阳市委支援救灾,但中共辽阳市委复信感谢并且也退回了这100元。同时,雷锋捐款所动用的200元,是他从工厂到部队一共积攒下来的。雷锋在入伍前工作过4年,其中在鞍钢当过5个月的学徒工,每月工资加上各种福利和奖金在22—30块钱之间;后转为正式工人9个月,每月工资加上各种福利和奖金在38—50块钱之间,完全可以积攒出这200块钱。然而,《怀疑》一文不仅闭口不谈雷锋入伍前的工作经历和收入情况,只拿他参军后的士兵津贴说事,还继续加码说什么:“2001年还报道过雷锋在抚顺某储蓄所存款100元,雷锋捐款加存款有400元左右”,完全无视雷锋两次捐款后仍剩100元,因而可以继续存入银行的事实。就这样,该文把雷锋的钱数不断无端放大,然后一本正经地质疑资金来源,制造所谓“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关于所谓“好事从不留名吗?”确实,雷锋做好事是不愿留名的,但他从来也没有说过“好事从不留名”的话,据我们所知,在中央和军队党报上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绝对化的报道。相反,倒是《怀疑》一文对史料的引用出现“低级错误”,说什么“1959年12月13日,雷锋致姑嫂城公社领导的信……所有这些好事后面都留下7343部队 15分队战士雷锋的名字。”众所周知,雷锋1960年1月8日才参军,绝不可能在1959年的信件中留下“7343部队15分队”的落款。再有,写信并不等于做好事本身,而《怀疑》所举雷锋“留了名”的事件,大部分不是“慰问信”,就是“祝贺信”或“捐款信”,当年雷锋满腔热情地写下这些信或是为了互相交流勉励,或是为了表达自己支援国家建设的真挚心愿,或是为了避免捐款下落不明。我们应该在当时那种激情燃烧的时代风貌下理解这些信。有网友说得好:“如果我们到了苛求雷锋把写信也变成“匿名信”的程度,那恐怕我们自己也就丧失理性了”。至于帮助一位老太太,也是老人的儿子给当地部队写了一封信,请求表扬这位不知名的战士,而那天雷锋回连晚了3个小时,因此想瞒也瞒不住。其实,雷锋所做的许多好事都没留名,人们只是在他留下的日记中才发现了有关记载。
再次,关于所谓“前后矛盾”。早在1959年11月4日,雷锋就在日记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深夜十一点钟了,走出门外,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时突然下起雨来了。陈调度员说:我们建筑焦炉工地上,还散放着七千二百袋水泥。陈调度员急得一时手足无措。我急忙跑到二楼段长办公室叫醒了刘段长。从段长办公室里走出来时,雨越下越大,这时,我猛然想起了党教导,要我们爱护国家财产,又想到了我是个共青团员。想到这些,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急忙跑到工地,用自己的被子,并脱下了衣服,抢着盖在水泥上。”由此可见,雷锋当时就有言在先,并不是“一年后又说成是‘把自己的棉衣、被子拿去盖’”,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前后矛盾”。
应当进一步指出的是,本文所列举的都是一些雷锋事迹上的常识性史料,质疑者不会不知道。为什么《怀疑》一文偏要故意歪曲史料,制造各种虚假问题以误导甚至欺骗读者呢?当然,我们不拒绝任何理性的质疑,但坚决反对无视或歪曲史料的所谓质疑,任何这类所谓质疑实际上无异于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