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感言:
慕容恪的制胜之元
■周 峰
金庸笔下的慕容复为恢复鲜卑政权,浑身解数用尽却终因昧于时势及执迷外力一无所成,背负了无数争议。但在真实的鲜卑发展史上,却有一人被公认为“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此即前燕将领慕容恪。
其时,慕容恪与东晋的谢安、前秦的王猛被人相提并论,是因为他用兵不拘一格,又始终把珍惜士兵生命放在第一位。352年,后赵大将冉闵建立的大魏,与前燕为争夺幽州展开激战。为创造条件实施有利决战,慕容恪将计就计,利用冉闵步卒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的机会,先以轻骑急出截击冉闵部,随后佯败诱敌至平地。再将燕军一分为三,慕容恪自率中军,以善射者5千人驱铁锁连环马结阵而前,另两部各置一侧配合。冉军果然中计,败于燕军铁马方阵。在355年至356年进行的广固作战中,慕容恪分兵围城慑援,以微弱代价取得前燕开疆拓土最重要的一次胜利。也就是在此役中,慕容恪对部属论及军势对策,核心是依据敌不同情况,用兵注重分合之变,既求歼敌又不伤己众。
放眼历史,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兵力就是那些兵力,武器就是那些武器,用在不同人手中效果却不一样,如何组合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组合艺术也被视为创新思维的一种。今天的体系作战,难道不是更高层次的组合之道吗?在研究战争制胜机理时,与其“体系”不离口又摸不着门,则不妨先从组合角度多加思索。
《解放军报》(2014年6月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