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军报评论员>>正文

军报评论: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吴昊2014-06-05 04:40

玉树救灾结奇缘 爱心之旅无终点

女军医张红娟持续关爱接生的73名藏族娃

张红娟在玉树给孩子查体。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文龙摄

本报讯 (特约记者李东星、李文龙)“六一”儿童节前夕,郑州新郑机场出现感人一幕:济南军区第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与特意从玉树前来看望她的拉秀军玉等4名藏族孩子拥抱在一起。孩子们兴奋地喊张红娟“妈妈”,张红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4名藏族孩子都是张红娟参加玉树抗震救灾时,亲手接生的“玉树宝宝”。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张红娟作为唯一一名妇产科医生,随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紧急奔赴灾区救援。期间,她62天接生73个“玉树宝宝”无一死亡,做妇科手术27例无一感染。

离开玉树后,想到灾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一些孩子出生时体质较弱,张红娟心里始终不踏实。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她踏上了重返玉树的道路。一些群众震后变更了住所,她想尽办法四处打听,还录制了寻亲短片,请玉树州电视台播放。至今,她坚持每年回访玉树,找到33名“玉树宝宝”,并与他们的家庭建立联系。

让“玉树宝宝”健康成长,是张红娟的心愿。每找到一个“玉树宝宝”,她都耐心地询问孩子的身体状况,细心地给孩子体检,并协助玉树州人民医院给孩子建立健康档案。2012年,她见到求永桑周身体瘦弱并患肺炎,便与孩子母亲商量,把他带回郑州治疗。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孩子的各项发育指标达到同龄儿童的正常标准。她还经常给孩子们的家长打电话,交流抚养孩子经验,给孩子邮寄智力开发玩具和幼儿启蒙教育资料。

张红娟的真情关爱,感动了朴实的藏族群众。求永桑周的父母让孩子认张红娟作“妈妈”,孩子虽小但知道“金珠玛米”妈妈在时刻关心着他。文青占斗的父亲经常给孩子讲述名字的寓意,“占”代表解放军战士,“斗”代表奋斗,告诉孩子要一辈子记住“金珠玛米”的关怀,报答党的恩情。(相关报道见第二版)

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本报评论员

有一种缘分,叫一生一世;有一种坚守,叫静水流深。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第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和73个“玉树宝宝”,紧紧地连在一起。从她的身上,人们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桥梁坚不可摧、民族同胞间的真情深如大海。

4年前,张红娟亲手护佑着一个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聆听到他们的第一声啼哭。从此,她的心开始牵挂着那群孩子,眷恋着那座高原。在灾难的废墟上,她创造出医学奇迹,彰显出人民军医的本色;在平常的日子里,她书写了大爱传奇,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壮歌。从废墟中接这些藏族儿童出生,到4年间呵护他们成长,张红娟把生命的相逢当作爱心之旅的起点,把真情的涌动化为不离不弃的坚守。

习主席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没有团结,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历史的规律昭示我们,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浩荡潮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需用爱心浇灌;坚实的民族团结之桥,需用真情浇铸。张红娟和“玉树宝宝”的感人故事,就像春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我们深信,这种血脉相依的真情,能够消融一切冰雪,能够跨越一切阻隔。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广大官兵只要像张红娟那样,把民族团结的涓滴真情转化为爱民之举、为民之行,就能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一家亲、军民鱼水永不分的生动局面。

《解放军报》(2014年6月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