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记者:由此看来,我们确实要有一种危机意识。那么,究竟如何克服这些短板,持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呢?
姜鲁鸣: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应大幅提升四种战略能力。
提升战略运筹能力。应根据我国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和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态势,尽快制定和实施中国国家竞争力战略,主要体现三种价值导向。一是均衡发展导向,通过均衡发展国力,矫正长期以来实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任务的非均衡战略所形成的综合国力发展缺欠,消除战略短板。二是比较优势导向,在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消退的条件下,把功夫先收到国内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国内需求,不断提升经济质量和科技水平,然后以更高的起点、更强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三是战略弹性导向,坚持战略定力与战略张力相统一,坚持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相统一。这是持续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必须处理好的两个重大关系。习主席一再告诫我们要有战略定力,其中包含了要继续韬光养晦,在低调中发展壮大;同时,又要保持战略张力,奋发有为,在敌对势力挑战我战略底线时要果敢出手。这样,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崛起中的国际摩擦成本,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提升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生死之道。借用兰德公司研究者的话来说: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必须走创新驱动型发展之路。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定好位。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是创造者和领先者;在工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是模仿者和学习者;进入知识文明时代,中华民族必须当开拓者和创新者,这是我们提升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提升制度文化等软实力。在国外战略家看来,硬实力是显示国家力量的一只铁手,而软实力则是“戴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手”,少了哪一只手都不可能有强大的国家实力。走向民族复兴,我们必须根本改变近代以来“重硬轻软”的实践倾向,切实把软硬实力建设统一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制度、文化这两大软实力要素建设,并把二者打造成提升综合国力的“一块整钢”。实际上,没有相应文化支撑的制度只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制度空壳;而没有先进制度的反哺,人类的精神花园也将失去最具生命力的绿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由大到强的基础工程。只有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魂,构建一个具有民族优秀基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制度存在和文化存在,我们才能承担起一个世界强国应当担负的历史责任。
提升军事能力。解决国家综合国力中军事能力短板问题,一靠建设,二靠改革,但当下最重要的是改革。不改革军队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明确了调整改革体制编制、政策制度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三方面任务。可见,这次改革的实质,是战争形态发生根本改变之后我军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发展方式的变革和重塑,是一次“进入21世纪战场准入资格”的大考。能否通过这次大考,将最终决定我军能否在国家由大到强的进程中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党通过中央委员会全会决定的形式,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任务部署向全世界公布,表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已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显然,完成这一历史重任,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深刻认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采取有效之策冲破阻碍各项改革的利益藩篱。这样就能实现中国军事组织形态现代化,就能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