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新疆军区某团在野外陌生地域组织迫击炮实弹射击训练。听到“赋予射向”的口令后,瞄准手刘建波转向目标区域,并没有看到熟悉的白色目标号,他用瞄准镜认真搜索,才在远处的山坡上发现一座经过严密伪装的碉堡。目测、瞄准、击发,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目标被准确摧毁。
以往,该团组织火炮射击,都要在目标区域画圈标号,先摆石头再刷石灰,往往费时又费力。“战场上,敌人身上哪有标号?训练场上习惯打有标号的目标,战场上就会找不到目标打。”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团领导对机关设置目标的做法提出质疑。随着讨论的深入,四○火箭筒射击靶用白布画十字替代、染毒地带用小黄旗标示等与实战要求不符的“习惯做法”也被官兵一一指出来。
随后,该团出台《按实战要求构设训练条件实施细则》。炮兵射击,目标改成伪装后难以辨别的碉堡、指挥所;四○火箭筒射击,目标变成模拟坦克靶;战术训练,场地全是埋伏着“敌人”的无名高地,染毒地带也改由发烟罐显示。
“无标号的目标不容易发现,瞄准和射击更难了”,进入射击阵地的榴炮三连瞄准手奚治斌说,“现在走上训练场,有一种上了战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