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广州军区某团野外指挥所开设,热衷选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帐篷。然而5月初,笔者在该团野外训练场,愣是没找着大帐篷的身影。团领导介绍说,按照实战化训练要求,今年他们把沿用近10年的野战指挥帐篷换了。
“原来使用的150平方米的会议帐篷早被丢进了仓库,现在使用的是仅有37平方米的班用指挥帐篷。”在作训参谋杨勇的指引下,笔者在密林深处一块凹地里找到基本指挥所,整个指挥所只有4个席位和一幅标准战术挂图。杨参谋介绍,大帐篷指挥所空间大、设施全,内置隔热层,看起来很上档次。但由于体积太大,光运输一顶大帐篷及其配套物资就得占用一辆运输车,搭设帐篷至少得一个排的兵力忙活近两个小时,而且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有时为迎接上级检查,还在大帐篷中间摆上会议桌,配上超大战术挂图,放上投影仪和几十台电脑,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作战氛围,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累赘。
2月下旬,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该团党委“一班人”意识到,真正打起仗来,指挥帐篷需要的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是隐蔽、实用。为此,他们经过反复验证后决定,按照小型化、便捷化、标准化的原则对指挥帐篷进行“瘦身”。在构建指挥所时,用小巧轻便的班用指挥帐篷替代会议帐篷,精简打印机、大幅挂图及办公桌椅等不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将原有的管理和军务、干部和组织、宣传鼓动和保卫等席位进行合并,分散配置。
如今,部队到达作战地域后,仅用15分钟就将基本指挥所开设完毕,不到30分钟就能完成一系列信息处理和指挥决策,从开设到撤收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小时。
该团团长肖远付感慨地对笔者说:“以往演练就像搬家,几乎把营区内的整个作战机构都搬进山,偌大的‘中军帐’如同活靶子,如今高、大、笨变身小、巧、活,各指挥所同步构建、作战席位分散配置,部队指挥作战效能大大提高。”
破除“惯性思维”
诚然,在以往训练中,我们总结出许多经验,形成许多习惯做法,其中大部分对部队战斗力建设是有益的,但也有少部分是不符合实战要求的,上了战场肯定会吃大亏。比如,训练场上强调队列动作、指挥帐篷追求高大全、实弹射击由专人校枪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心中没有真正树立起战斗力标准,琢磨的事不全是打仗。
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是最少保守的领域。”不符合实战的“习惯做法”并不可怕,改起来也并不难,真正可怕的是思想观念也跟着习惯了、麻痹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战斗力标准大讨论这个有力抓手,切实把那些脱离战场的“惯性思维”砸破、敲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