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信息化条件下5%集散节点决定体系成败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于少燕责任编辑:杜汶纹2014-05-20 03:02

(原标题:指挥有“度”)

凡事皆有度,无处不讲度。演绎在血与火战场上的指挥活动之“度”,最难以把握,也最需要把握。针对当今作战指挥领域孕育着的许多新趋势,我们理应追踪研究,但对有的问题强调过度也可能适得其反。

战场信息是不是越共享越好?美军认为,当信息不足时,指挥员不得不考虑多种方案,定下决心所需时间较长。但决心质量与所使用的信息并不成正比。当信息超过一定限度时,定下决心的时间显著增长,而决心质量提高甚微。人们认识到,指挥决策没有充足的信息不行,但信息过多过滥也是累赘;过去因专业壁垒而导致信息难以共享,但现在看来过度共享信息也不见得有多好。据报道,当前美国政府的卫星和空中监视平台所收集的数据量是5年前同期的1500%,但数据处理能力仅提高了约30%。有鉴于此,如果一味强调“信息共享”,不仅会导致信道“拥堵”,而且会置指挥员于被大量无关紧要信息“淹没”的境地,延长决策周期。“只有恰当的信息才是最好的信息”,“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给你需要的情报信息”,这种由信息共享转变为信息按需分配之举,值得借鉴。

决策意见是不是越求同越好?有人剖析许多成功人士的经营之道后得出结论:聪明的决策者不是等所有的人都赞成以后才行动的。对某项方案,如果有40%的人赞成,就应该马上批准行动,如果等到争取60%的人同意了再干,就可能已经错过时机。现代条件下作战,空间在急剧膨胀,时间在高度浓缩,指挥决策当然需要广争鸣、集众益,但必须争而快决、议而快断、决而速行。实践证明,一个实践可行但并不完善的决策,比一个过了时的正确决策更重要。一位曾参加过抗震救灾的同志讲,我们平时演习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开什么会、开几次会,其实在抗震救灾那种紧急情况下根本用不上,更多的是要靠指挥员临机决断、灵活处置。

歼敌力量是不是越彻底越好?苏联一位军事专家根据二战多起战例推算:进攻一方在作战中,只要摧毁敌60%至70%的兵力兵器,就足以使对手没有多少还手之力。若要使敌损失达到70%以上,自己就会付出极不相称的代价。有研究也表明,信息化条件下,只要有5%至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就足以搞垮整个体系。现代战争是一个充分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战争,无不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打不打、打什么、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决策者对机会与风险、收益与代价的权衡。将来打仗,那种“歼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惜一切代价”的打法,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实演习训练中,那种排山倒海式兵力使用、天女散花式火力打击的观念,也得改一改了。

指挥跨度是不是越大越好?无论组织演练还是研究打仗,各级都在强调“扁平化”指挥问题。这种指挥方式不乏合理之处,但其实也有误区。指挥控制是有层次的,并且多一层次的控制和甄别,就会少一分失误与失准的概率,这是指挥学和控制论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不是指挥体系的幅度越宽、层次越少效率就越高。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军队的指挥体系层级并没有减少,即使有所减少,也不是根本性的变化。美军一些师级单位里有旅的编制,俄军现在还准备恢复作战师,难道他们不怕指挥层级过多?指挥效率的提高,除了指挥决策的时效性之外,关键在于指挥体系是否顺畅,指挥信息处理和传输是否迅速、及时、直达。如果信息传输速度如蜗牛一般,即便指挥跨度再大,其效用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