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军队能不能打 首先取决于指挥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育雄责任编辑:牛晨斐2014-05-07 05:21

(原标题:不善决断 哪能决胜)

兵无强弱,将有巧拙。将精则兵强,将锐则兵勇。古今中外,一支军队能不能打,首先取决于指挥员的水平;而指挥水平的高下,则直接取决于指挥员的决断力。

一位研究军史的作家说,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在千军万马厮杀的千头万绪中,一眼就能窥透要害,并咬钢嚼铁地一锤定音,一瞬间爆发出雷电般的轰鸣和闪光,这就是大将风度。

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对抗,又是智慧和谋略的较量。置身波谲云诡、残酷角逐的战场上,犹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容许“三思而后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此时此刻,最需要、也最能考验指挥员的决断力。没有正确的决断,就没有正确的决策,就会给全局带来很大的被动。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无论是一部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还是一场出其不意、雷霆突击的战役战斗,都离不开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决断本领。胜者,运筹于前,报捷于后,甚至彪炳史册;负者,要么失于寡断,要么败于武断,甚至误军误国。

决断力,在造就战争奇迹和军事奇才的同时,几乎造就同样多的失败和失意。比如,四渡赤水、三大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展示出毛泽东和他的将帅们在战争舞台上的挥洒自如、用兵如神,也见证了对方指挥员的相形见绌和功败垂成。同样,日军中途岛大海战失利,与舰队司令南云忠一的犹豫不决不无关系;德军兵败莫斯科,希特勒的刚愎自用、昏招迭出是致命原因。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作战节奏加快,战争的不确定性、突然性、危险性和残酷性急剧增加,指挥和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海量信息和“战争迷雾”的包抄当中,指挥员很容易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如果判断失误,处置不当,就可能“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寓言“布利丹的毛驴”讲的就是这种现象: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之间,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左右为难,不知先吃哪捆才好,结果活活饿死。

战争较之于人类任何别的活动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不是像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最近似赌博”。毛泽东认为,战争虽然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也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确实性,“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人们常拿“用兵如神”来形容和赞颂毛泽东指挥战争的艺术,“神”在哪里?就在于他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了战争的客观规律。1965年,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战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指挥员的决断力,绝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么简单,而是学习、实践、思考、智慧、胆识的综合体现。如果我们对“打什么仗”“和谁打仗”“怎么打仗”若明若暗,心中无数,就不可能成为战场上的“明白人”,就会错失稍纵即逝的战机。指挥员只有具备了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综合的判断力,才能把自己的指挥艺术和决断水平提高到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南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