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张煌:从攻防不对称律审视甲午战争

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张煌责任编辑:刘航2014-04-08 17:34

日本海军“浪速”号巡洋舰。(资料图)

攻易防难格局下的甲午战争

中日两国在攻防技术领域截然不同的偏好,直接影响了甲午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最终结果。甲午战争的军事对抗,在技术层面体现为中国以防御为主的军事系统与日本以进攻为主的军事系统的对抗,其对抗的结果也进一步体现了军事技术攻易防难的不对称格局。

中日两国的海上军事技术对抗,实质上体现为大炮、巨舰与速射炮、快速巡洋舰之间的对抗。据统计,中日舰队的平均航速比是1∶1.4,平均马力比则是1∶1.8。奉行攻击战略的日本联合舰队,舰只马力大、航速快、机动性能良好,因而能在战场中迅速占据有利阵位,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在火炮的配置上,虽然北洋舰队拥有更多的大口径炮,然而日舰却装备了更多的速射炮。清军舰炮威力虽大,但射速慢、操作不便、命中精度低,日本火炮射速快、操作便捷、命中精度高,两者相较,日本舰队在相同时间内的射弹量和命中率都要高于北洋舰队。

中日两国的陆上军事技术对抗,则体现为依据地利构筑的传统要塞防御系统与连发枪、榴霰弹、野战火炮组成的现代火力系统之间的对抗。应当指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清军在旅顺口和威海卫两地修建工事,构筑炮台,其工程之繁浩,构造之雄伟,耗费之巨大,堪称中国近代军事工程史的里程碑。然而,甲午战争的实践表明,两大要塞,一经日本军队的密集火力攻击便立即崩溃,旅顺口要塞不到一日即告陷落,而威海卫也仅仅坚守了一周时间。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清军使用低技术水平的防御系统来对抗高技术水平的攻击系统,在野战火炮大规模应用后,地理因素对于防御的作用日益弱化,建立有效的防御系统比建立同一水平的攻击系统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因而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从甲午战争中日官兵的对比来看,中方官兵显然尚未从体能对抗主导的军事训练模式过渡到技能对抗主导的模式上来,在军事素养层面存在巨大的缺陷。福州水师学堂教习严复对近代科技条件下的战争更有深刻认识和切身体会。他认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导致了应用层次的崩溃,“不知曲线力学之理,则无以尽炮准来复之用;不知化学涨率之理,则无由审火棉火药之宜;不讲载力、重学,又乌识桥梁营造?不讲光电气水,又何能为伏桩旱雷与通语探敌诸事也哉?”将领尚且如此,更遑论主要由农民构成的普通士兵。

反观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教育,使得每一位应征入伍的士兵都具有中级以上的文化水平。明治政府以法国、美国为榜样,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制,政府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区,各设大学一所。每个大学区分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中学一所。每个中学区分219个小学区,各设小学一所。平均600人就有一所小学。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改革教学内容,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理论科学知识。中学就开有算术、地理、外国语、博物、地质学、天文学等课程。大学开设力学、文学、法学、医学等方面的课程。相对于中国海军留学生不到三年的留学期限,日本留学生获得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科学研究,这就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样完备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日本官兵,比中国洋务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更深厚的科学知识底蕴和军事素养。甲午海战惨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日两国将领军事素养上的差异是决定这场海战失误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甲午战争的攻易防难格局,还体现为攻防耗损比的不对称。攻防武器系统的不对称,在深层次上体现为经济层面的差异,具体而言,就是攻防双方经济耗损上的不对称。在冷兵器时代,攻城作战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生活资料,还要承受人员方面的巨大伤亡,相对而言,倚坚城固守的防守方的战争耗损要少得多。然而,在速射火器大量应用的甲午战争中,攻防对抗由拼辎重、拼粮草的消耗战,演变为依靠火力优势展开的攻坚战。回顾中日甲午战争的历次战役,力主进攻的日军损失都远远小于清军,军舰更是无一沉没,与全军覆没的北洋舰队形成鲜明对比。旅顺口的防御工事,经营10余年,耗费白银数千万两,驻守兵力达14700人,日军仅用不到一天时间,付出426人的伤亡,就拿下了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清军则付出了3600多人的伤亡,攻防耗损比的反差可窥一斑。

在冷兵器主导的低技术条件下,中央政权奉行防御为主的军事战略,在边防和海防区域设置要塞和卫所,既是由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自然经济体系所决定的,也是顺应防易攻难的军事技术对抗格局的必然选择。然而,在信息化浪潮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上,以高度开放性为特征的信息产业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军事上,信息化武器装备以其高效的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推动军事对抗格局进一步向攻易防难的方向发展。面对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经济与军事变革,我们应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攻防不对称律,从而在同等的国力财力支持下获取更大的军事实力。

(作者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