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苏小东: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

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苏小东责任编辑:刘航2014-04-08 17:24

 

在旅顺港东港停泊的北洋海军舰船,近处岸边为“济远”舰。(资料图)

朝鲜战场两次协同惨败

甲午战争是因朝鲜问题而起,中日之战第一阶段的战场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朝鲜及其附近海域。因此,在军事部署上,中日两国都涉及海外兵力投送问题,于是便有了海军护航的客观要求。中国方面有两次海军参与的经海路向朝鲜投送兵力,但由于事先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临时又未对敌情作出准确研判,最终都导致了极为不利的严重后果。

(一)中国海陆军在朝鲜战场的第一次直接协同是增兵牙山,具体行动是海军派舰至登陆点掩护运兵船登陆,由此引发了丰岛海战。

李鸿章为确保由海路增兵牙山的安全,特作出如下安排:一是租用3艘英国商船运兵,并于7月21、22、23日分三次自天津大沽发船;二是要求海军派数舰往牙山口外游巡,候各船人马下清后再返回。在李鸿章看来,此时中日并未开战,运兵船又挂英旗,航行途中的安全应该问题不大,故无需海军护航,只需数艘军舰在登陆点掩护卸载即可万无一失。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根据李鸿章的指令,于7月22日上午派“济远”、“广乙”、“威远”3舰自威海前往牙山。

7月23日,“济远”等3舰抵达牙山。第二天,运兵船“爱仁”、“飞鲸”号先后驶入牙山湾,并立即开始卸载。是日下午5时半,前往仁川发送电报的“威远”舰回到牙山,带来日军已于昨日攻占朝鲜王宫、日舰大队将于明日开到的消息。见情况紧急,官兵继续抓紧帮助运兵船卸载,弱舰“威远”当晚先行返航。25日凌晨,未等“飞鲸”船卸清,并不再等候第三艘运兵船“高升”号到达,即率“济远”、“广乙”两舰起锚驶出牙山口。两舰行至丰岛附近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秋津洲”、“浪速”3舰遭遇。日舰首先开炮,不宣而战。中国两舰奋力反击,很快力不能支,“广乙”驶至朝鲜西海岸触礁搁浅,“济远”向国内方向撤走。随后赶来的北洋海军运输船“操江”号被日舰掳走,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船上1100余名清军中有870余人葬身海底。

(二)中国海陆军在朝鲜战场的第二次直接协同是增兵平壤,具体行动是海军为运兵船护航并守护其登陆,由此引发了黄海海战。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中国方面宣战后,仍无海陆协同作战计划。在海军兵力运用上,李鸿章坚持“保船制敌”方针,以“猛虎在山之势”构成对日军的持续威慑。他将海军的作用定位在“吓日”上,自然不会考虑以海军实战直接或间接配合陆军的问题。

9月上旬,叶志超获悉日军援兵已陆续登陆朝鲜,并正向平壤进逼,遂不断向李鸿章发电告急,请求尽快调兵增援。李鸿章感到事态严重,决定调派淮军4000人增援平壤,并分海陆两段投送援军,即由北洋海军护送运兵船沿中国海岸前往中朝边界大东沟,援军登岸后再由陆路直趋平壤。然而,援军尚未登船启程,平壤战役就已打响。

由于通往平壤的电报9月13日就已中断,对前敌形势变化一无所知的李鸿章仍按原计划派兵入朝增援。9月16日晨,丁汝昌率领18艘舰艇护送5艘运兵船自大连湾起航,当天下午抵达大东沟。第二天上午,北洋海军突然发现日本舰队出现在西南方向海面,丁汝昌下令起锚迎敌。经过近5个小时的激战,日本舰队包括旗舰“松岛”号在内共有4舰受重创,北洋海军则有4舰被击沉击毁,另有一舰在撤退途中触礁自毁,其他军舰也都不同程度受伤。为了一次已经失去实际意义的海陆协同行动,北洋海军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平壤陆战和黄海海战成为甲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朝鲜半岛完全为日本陆军所控制,黄海制海权也基本落入日本海军之手。战争转向中国本土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