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国际观察>>正文

日本通过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大幅放宽对外输出日本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条件,这将使日本战后基于宪法推行的和平发展道路发生根本转变——

日松开武器出口“紧箍咒”世界须警惕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武养浩 傅启胜责任编辑:刘航2014-04-02 09:47

4月1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大幅放宽向外输出日本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条件。此举意味着,日本放弃实施多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这是日本战后和平国家理念的重大转折,日本向着安倍梦寐以求的“军事大国”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武器出口三原则”是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于1967年制定的,即禁止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联合国决议规定实施武器禁运的国家以及国际冲突的当事国或有冲突危险的国家出口武器。1976年,当时的三木武夫内阁又对上述原则进行增补,实际上全面禁止了武器出口。1981年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关于武器出口问题的决议》,禁止向任何国家出口武器。

为了摘掉这道“紧箍咒”,日本右翼势力可谓费尽心机。2006年6月1日,小泉纯一郎政府以政府开发援助(ODA)为名,向外国提供武装巡逻艇,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如今,安倍比小泉走得更远。安倍内阁将原来的“三不”改成了“一不二仅”(不允许向争端当事国或在违反联合国决议的情况下出口、转移;仅限有利于做出和平贡献和有助于日本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出口,在确保透明度的同时进行严格审查;仅在能够确保妥善管理的情况下,允许出口的武器被用于其他目的或转至第三国),看似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仍对武器出口设定了门槛,实则是对日本武器出口禁令的彻底颠覆。由于“有利于做出和平贡献”“有助于日本安全”之类概念的解释权完全掌握在日本政府手中,伸缩空间极大,未来日本不仅能出口武器,甚至可以在军售上“大撒把”。

日本放开军售,最大的受益者是军工企业。日本没有国营军工企业,武器装备生产完全靠民营。长期以来,日本奉行专守防卫,自卫队的武器装备只能保持在必要的最小限度,采购预算投入不足。“无利可图”导致军工企业没有研究、开发新型武器装备的经济动力。为保持技术优势,日本政府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向军工企业“输血”,武器装备采购和维护成本因而居高不下。安倍此番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其军工企业得以进军国际军火市场,日本或将成为国际军火出口大国。而这无疑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和助推军备竞赛,安倍领导下的日本作为地区麻烦制造者的本质进一步显现。反过来,巨额的出口利润会带动本国军工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日本追求“军事大国”的愿望也越来越近,而这正是安倍梦寐以求的。众所周知,自上台以来,安倍政府打着“和平主义”的幌子,修宪、扩军,在右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论是之前解禁集体自卫权,还是此番解禁武器出口,都是为了实现安倍复活日本“军事大国”的美梦。

另外,日本解禁武器出口,也有提高日美军事装备通用性的考虑。由此,日美同盟将进一步强化,对地区和平的威胁也同步增强。

国际社会认为,日本通过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将会导致武器扩散,进而对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日本的这一危险举动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解放军报》(2014年04月0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