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张炜: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与北洋海军兴亡

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张炜责任编辑:刘航2014-03-26 18:20

北洋海军覆没,自强一梦,功败垂成

北洋海军成军并开始实施远东海上威慑,可以看作是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巅峰,它一度掩盖了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致命缺陷。而此个中缺陷,又恰是导致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停滞和走向反面的主观因素。

甲午战争之前,当李鸿章感到中国已不具备足以对日本实施威慑的海军实力时,其海防战略思想便不可能再向前发展,相反在兵力运用方面变得日趋保守。他想采用处理1874年日本侵台时的旧办法,用两三百万两白银消弭战端,并请西洋各国从中调停。丰岛海战前一个多月,主战的光绪帝一再下诏要李鸿章备战,丁汝昌也数次请战赴朝,李鸿章却执意于外交调停,斥丁“并无开战,何必请战”;丰岛海战吃了亏,但平壤有兵2万,日本并未取得制海权,仍有扭转形势的可能,当丁提出率10舰出击,被李再次否决,认为北洋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北洋千里全资屏蔽,未敢轻于一掷”,定下“保船制敌”方针,把希望寄托在外交上;黄海海战,双方都有损失,但形势还未失控,李下令退守威海,水陆相依,进行防守,结果株守军港,全军覆灭。

李鸿章外交与军事两手并用处理中外战端本是值得称道之举,问题在于他过分倚重外交手段,寄希望于没有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作后盾的“公理”、“道义”。就海上军事手段的运用而言,李鸿章过分依赖“威慑”,却基本没有兵戎相见的实战准备。因此,无论是在军事与外交的关系方面,还是在威慑与实战的关系方面,李鸿章都失之偏颇。这种理论上的跛足,在实战中是危险的。尤其是在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相差无几时,仍固持这种理论和实践,不啻是进行战争赌博。李鸿章数十年的海防努力一朝覆亡,抛开复杂的客观原因,究其海防战略思想本身之所失,当在于此。

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是在对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确立的海防战略思想。但他的思想不可能超越阶级和时代,既难以战胜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亦步亦趋、全盘西化的近代军事思想,更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权思想进行战略博弈,以至于最后兵败甲午,前功尽弃,留下深刻的历史启示。

今天回首甲午,展望未来,为实现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中华民族应当补上海洋、海权和海军对国家兴衰影响的这一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海洋战略、海军战略,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