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孟祥青: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来源:参考消息网责任编辑:刘航2014-03-13 09:47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开始以崭新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资料图)

1954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

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这个甲午年之所以具有节点性质的意义,皆源于两件事情:其一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的结束;其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只是一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但却奠定了中国半个多世纪和平发展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光辉的一笔。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西藏和沿海少数岛屿还未解放,大股土匪活动猖獗,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基层政权尚未完全建立,已经建立的基层政权还不巩固;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繁重。而军事上,解放军精简整编工作刚开始,军队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的水平,海军、空军和装甲兵部队都在组建过程中,部队没有现代化装备,也没有现代化战争经验,且解放军大部分部队已投入恢复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没有打仗的准备。

反观美国,1950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全面掌握着战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同时还拥有原子弹和其他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选择和平还是战争,成为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极为有利”,反之,“不参战,损害极大”。

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从抗美援朝战争收获的“利益极大”。

首先,中国出兵朝鲜打断了美国遏制中国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冲破了美国对我的战略包围,粉碎了其妄图征服全部朝鲜进而扩大侵略的计划,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认识到中国的意志和力量,缓解了打压中国的势头,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为我们赢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环境。

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获得了苏联的信任和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使新中国不仅没有因为战争影响经济建设,反而在战争期间积极恢复生产,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苏联的援助还使志愿军武器装备有了突破性地改善和加强,有力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再次,抗美援朝战争推动了新中国领导人思想认识的巨大飞跃。高强度的军事对抗改变了革命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战争的观念。领导层首次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科教文化事业放在同步并进的位置上,提出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正确方针。特别是加深了对现代军事科学的认识,全军掀起了现代化、正规化和系统学文化的高潮。

1954年作为第二个甲午年,还有一件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即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由毛泽东亲自挂帅、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