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能战方能言和)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如果没有武力作为后盾,外交是毫无用处的;外交家是军人的仆人而不是主人。”老罗斯福的这段话,虽然不能完全认同,但中华民族一再遭受屈辱的历史却警示我们:“能战”方能“言和”、有备才能无患,强大的国防始终是保证国家政权稳固和人民安宁的坚强石柱和最终保障。
古罗马有一句经典名言:“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就准备打仗吧!”中欧小国瑞士,四周强国环伺,却几百年保持中立而免遭战火,两次世界大战都毫发未损,纳粹德国曾3次准备入侵,每次让希特勒放弃计划的,不是瑞士著名的中立政策,而是全民皆兵的国防能力。二战时,德国纳粹二号人物戈林问一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作战?”军官回答:“50万。”戈林又问:“如果我们派百万大军进入你们国境,你们怎么办?”军官答道:“那我们每个人打两枪就行了。”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战斗姿态正是“止战”的真正奥秘。
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郑重警告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奋起反击,连续挫败美军企图,迫使美国不得不在谈判桌上签订和平停战协定,让西方列强从此再不敢小觑中国。为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如果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就会把我们卷入一个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中。”也正是如此,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始终恪守中国对其发出的“不得过17度线”的警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是战争的法则,以武止戈,“能战”方能“言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一直受到核大国的核威慑和核讹诈,为使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不再受战争之虐,中国人民咬紧牙关,“勒紧裤带”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为国家的长久和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高技术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加大投入,多研制些非对称“杀手锏”武器,这是打赢未来信息战争的物质基础,也是“止战”“言和”的本钱,否则“能战”就是一句空话。
丘吉尔曾言:“如果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而战争没有爆发,我们失去的可能只是黄金。但如果我们事先没有做好准备而战争突然爆发了,我们失去的将是整个大英帝国。”当前,世界形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天下还很不太平。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千方百计进行遏制和围堵。面对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必须充分认清“战争就在眼前、战场就在身边、备战就在今天”,坚持形势任务常讲、战备教育常抓、战斗精神常育,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和“任期内打仗、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确保随时拉得出、上得去、拿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