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谈被指“搅局”,巴以之间长袖善舞,近期,法国在热点问题上的频频出手吸引全球目光。按照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的解释,法国不搞“尾巴主义”,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
“尾巴主义”——词典中的释义为放弃领导,缺乏批判精神的思维倾向。不过法国媒体的解读更加直白:我带别人玩可以,别人带我玩,那不行。
法国近期的所作所为堪称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7日开始的伊朗核问题谈判曾被各方寄予厚望,美国国务卿克里甚至中断中东之行前往日内瓦督战,然而正是法国对“最初文本”的批评与否决,最终让和谈功亏一篑。
法国这是要向以色列等反伊朗的国家显示,“我们比美国更关心你们的利益”——德黑兰大学教授萨达克·齐巴卡拉姆如是解读。
在刚刚结束的巴以之行中,法国总统奥朗德同样出人意表。他一反法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亲厚的传统,向以色列发出“永远是朋友”的告白,并提出解决伊朗核问题的4点要求。在巴勒斯坦政治分析家陶菲克·阿布·舒迈尔看来,其用意正是利用美国与其中东盟友关系紧张的“缝隙”,铸造一座重返中东的桥梁。
法国为何不搞“尾巴主义”?除了现实与利益的考量,更可从历史中追根溯源。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自戴高乐时代就确立了谋求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的外交思路,落实在行动上便是在国际热点问题和多边领域频频发声,借此提升本国影响力。
世易时移,如今的国际形势早已不复戴高乐将军当年情形,但即便法国及欧盟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困局,即便现任总统奥朗德个性平和、作风稳健,法兰西拒绝“尾巴主义”、拒当美国“小伙伴”的决心丝毫未变。一年多以来,无论叙利亚危机,还是马里内乱,法国屡有高调甚至惊人之举便是力证。
面对高卢雄鸡的屡次出手,欣赏者固然赞其发挥领导作用,反感者则将其视为搅局行为。孰是孰非难有定论,公道法理却自在人心。就如10年前的伊拉克战争,法国不惜与美国分庭抗礼,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问题,赢得国际社会一片赞誉,而在近期的叙利亚问题上,法国抢在美国之先力主动武,不免为舆论诟病嘲笑。
同样是拒绝“尾巴主义”,效果为何截然不同?区别就在于是否合乎国际法理,是否贸然武力干预,是否有利于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大国外交更应以解决争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这或许才是“戴高乐主义”的真正内涵与正确方向。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郑斌、李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