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本文从战法创新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推进军事理论创新,认为军队发展与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越迫切需要增强理论思维的张力——

理论思维:战法创新的深层视角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朱小宁责任编辑:王业伟2013-11-19 04:27

甲午战争爆发前德国宰相毕士麻克曾预言:三十年后,日本将兴,中国将削弱。其原因在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火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后来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其判断非常准确。在军队建设中,偏重器物形似、忽视根本理论思维,长远来看必然要吃大亏。这一点,对于当今的战法创新同样有启发意义。

莫让理论思维成为战法创新瓶颈

理论思维是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事物或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原理、定律、定理为依据进行思想活动,其中的原理不仅指社会科学原理,也包括自然科学原理等。思维的重心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义理层面筹划指导具体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航空力量强大,空军损失惨重的盟军因而找来专家研究战斗机受损情况并加以改进。专家们检查发现,所有返回的飞机机腹均遍布弹痕,机翼却完好无损。因此他们推断,机腹容易受到炮火攻击,应该改进机腹防护。但美国一位统计学家却认为,这种现象证明机翼被击中的飞机都坠落了,机腹被击中的飞机都返航了,应该加强防护的是机翼而不是机腹。战争实践证明,这一建议是对的。

在这里,“机腹容易受到炮火攻击,应该改进机腹防护”只是表面现象,“击中机翼的飞机都坠落了”才反映出事件本质。而得出这一本质的,便是以统计学原理——“全样本”为依据进行理论思维之功。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军“以水冲沙”战法,是方法的正确运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将坦克隐藏在沙漠中,则是对“金属比背景冷却慢”原理的违背。

在当前战争形态转型期,我军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情况下走上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道路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现象逐渐显现,这是进行战法和理论创新时必须要加以注意的问题。

其一,作战理论显现“高原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堆砌资料为博,以叠床架层为精,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实践浅层总结多,作战原理深度探索少。对体系破击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快速精确作战、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等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仍是初步的、表层的,缺乏理论思维的深度,离本质特点的认识还差“临门一脚”。

其二,力量体系缺乏“理论之魂”。从器物上看,加强了信息系统建设,研制和引进了一些先进作战平台,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关键“零部件”已具备。但对原理的探索、吸收与创新相对较少,缺乏科学的理念与创意确定网络架构和系统并将之结合成有机体系。

其三,军事训练数据利用不够。全军战略战役重大演习、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训练等累积了海量、零碎的感性材料,迫切需要分析整理,从杂乱无章的实验数据抽象出一般原理与定律。

把握理论思维与战法创新的链条

理论思维是战法创新的深层视角,它落后于日益丰富的军事实践,必然导致战法创新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瓶颈。因此要把握理论思维与战法创新关系密切的三个阶段,促进战法创新质量提高。

重视积累为战法创新筑基。认识战争重在事实积累、数据积累、统计积累,以便为认识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信息化条件下,战法创新素材的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不仅包括信息时代生产方式、战争史、案例研究,还包括近期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由于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还需要通过诸如军事训练、联合军演和作战实验等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记录采集各种实验数据。只有在全面掌握上述素材基础上加强理论思维,才能为战法创新打牢基础。

开发概念构想创新战法。根据相关作战数据,总结归纳推导形成作战概念,构想设计战法。作战概念的开发,不是简单地提取“公因子”,而是挖掘材料背后的规律、定理等。在吃透素材的基础上集成提出作战概念,阐明其定义、适用背景、技术基础、解决的问题等内容;对作战概念需求满足度、可行性、经济可承受性、作战效能等要素进行评估完善。在此基础上,构想的战法将更利于实践。伊拉克战争后,美军以前两个月的进攻行动为主要对象,详尽分析和论证了网络中心战构想以及各种装备和系统在实战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态势感知、信息共享、时间集约、空间分散和并行行动等作战概念,进一步推动了之后的战法设计。

架构理论落实战法创新。通过思维加工,将作战概念集成,形成一门完整的理论体系,即将各个作战概念和战法纳入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对战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赋予认识指导实践的功能与“资质”,表现为向具体军事活动本质的复归和还原,成为其指令系统。一种理论,作为一个思想体系,能兼容所提出的各个作战概念和战法,而且各个作战概念和战法既应当是多角度全面展开,又必须是彼此间有所关照、互为补充、前后一贯。如网络中心战理论提出“空间分散”概念后,就重新定义“集中”概念为网聚威力。

“实验—概念—架构”是作战理论发展和战法创新的一种常规路径。但也要注意在军事变革的突变期,采用“渐进分异”新模式架构作战理论,即先提出作战理论,然后像胚胎发育一样,衍生各种作战概念和战法,一开始就保证了理论的自洽性。

探寻提高理论思维路径持续创新战法

将经验思维深化为原理思维。传统思维方式,重观察轻原理,观察总结式浅层思考替代对事物本质的挖掘与庖丁解牛般的剖析,因而总是离原创真理差一点。如从春秋到清末,我国一直在观察哈雷彗星,但始终分析不出其中的规律性:76年一次出现在近地球的位置上。此类不足表现在军事上,就是许多东西仍然凭感觉而不是上升为原理,从理论上寻找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持续推动战法创新,需要理论思维自觉,克服经验思维局限,解决思维的不彻底性,将经验思维向纵深推进,产生一系列原理、定律、定理等以指导战法实践。

完善理论思维创新机制。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军事理论和战法创新的牵头组织,统一协调研究力量,形成思维合力。鼓励批判与质疑。对新提出的作战观点、作战概念、作战战法,首先应敢于质疑、“挑刺”,“有则改之,无则证之”,使理论在证伪中发展。同时,注重鉴别不同观点,使不同的设想在被扼杀前有得到尝试、认同的可能性。对新作战观点和战法,哪怕显而易见是正确的,也要通过试验证明。不仅证明是正确的,还要寻找正确的适用条件。加强成果转化。既要转化成条令、条例及作战计划,又要转化成武器装备发展、组织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及制度文化建设的“指令”。

提高战法设计者的自然科学素养。提出空权论的杜黑,曾是一个汽车技术人员;克劳塞维茨也精通牛顿经典力学。要大力选拔理工科人员,培养其军事理论素养,实现自然科学素养与军事理论素养的融合。同时,军事理论研究也要向社会开放,吸收全社会自然科学素养的“营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