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面临着诸多躲不开也绕不过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在此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历史之鉴——
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以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为主线,领导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我们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把改革开放作为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实事求是的分析,敏锐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搞得不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也会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对原有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了彻底转换,引起了整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我们党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把渐进式改革作为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基本方式。由于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战略,主要表现为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体制内扫清外围后攻坚内核的顺序。比如在整体改革方面,先农村,后城市,再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先放权让利,再转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的改革;在开放方面,先沿海、后内地,先一般加工工业、后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先“引进来”、再“走出去”。改革开放始终围绕着如何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这一主线而循序渐进地展开,着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我们党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法宝,在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生产要素资源得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才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惠民工程大推进、科技创新大突破、国防和军队建设大跨越、民族力量大凝聚、国际地位大提升。数字更是明证:142倍——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2万亿元;187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8668亿美元;71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4565元;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7917元。随着矛盾的不断破解,十三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