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随着军事变革持续深入和战争形态不断发展,陆军必须立足现实,着眼发展,以使命为牵引,通过有效转型,适应现代战争、服务国家战略。
●陆军转型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前行,关键是确立什么样的转型方向。
深入学习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
着眼“数字化”打牢基础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核心,没有数字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当前,世界军事强国竞相发展数字化,数据链系统已融入战略、战役、战术甚至单车、单兵各层面。如何推进我军数字化基础工程,已成为陆军转型的重要任务。
以理论为先导。美军从1994年开始实施“21世纪部队”建设计划,到1998年第一支数字化旅组建完成,仅用了4年时间。之所以如此快速、顺利的完成组建任务,主要是他们从1991年开始,结合海湾战争实践,进行了长达3年多的理论准备,对未来作战需要一支什么样的陆军部队进行了深刻反思、深入研究,形成了务实、可行的建设构想。与之相比,我军缺乏实战检验,更需要理论的升华,应结合我们的实际,借鉴别人的经验,在理论和整体上弄清数字化部队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
以技术为支撑。没有数据链技术,就没有数字化部队。目前,我陆军部队武器装备信息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程度仍然较低,是制约数字化部队建设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在数字化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还须立足自我,技术先行,坚定不移、积极务实地走好机械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之路,让机械化有畅通的“数据链血脉”,让武器装备打上“数字化的烙印”。
以人才为根本。数字化战场上,从指挥员到普通士兵,人人都是数据链上的节点,人人都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知识和技术水平。遵循“让人才等装备”的原则,必须把全面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质作为时不我待的战略任务,除加大高素质指技人才培养力度、狠抓官兵数字化知识和技术学习普及外,还应在兵役制度、军官服役条例和训练机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复合培养,整体提高,力争在结构类型、培养模式、素质能力等方面逐步适应数字化部队转型需要。
着眼“空中化”把握关键
纵观历史,陆军部队虽经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不断发展,但作战样式一直以地面为主。随着信息化的出现,主宰现代战场的力量已逐步由陆地转向空中,陆航和无人机作为“空中多维杀手”与“蛙跳式轻骑兵”,已成为现代战场举足轻重的新生力量。作战行动样式也逐步演变为低空、超低空的博弈,呈现显著的“空中化”特征,陆战场作战空间急剧膨胀、节奏明显加快,纯粹的轮子和履带速度已跟不上战争的步伐。要想在未来陆地作战中争得主动,赢得先机,陆军必须插上翅膀,抢占低空、超低空战场空间,陆军“空中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转型的关键环节。
认清差距追赶。美国陆军目前共编攻击、运输、侦察、电扰等各型直升机、无人机7000余架,且编制结构完善,装备水平先进,作战经验丰富,已成为陆军作战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最近,美军再次增加采购“奇努克”直升机,并将对大部分现役直升机进行技术改造,不断研发新型无人机,以应对作战需求。俄罗斯陆航规模也较大。与之相比,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陆军,我陆航部队建设还徘徊在较低水平,难以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
着眼需求规划。必须在充分吸纳外军陆航部队建设经验基础上,着眼我陆军部队未来作战能力需求,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充分搞好编制结构论证。可考虑为每个集团军编一个陆航旅,每个陆航旅编2个攻击直升机营、2个战斗支援直升机营、1个战斗保障直升机营、1个指挥连、1个无人机连,集攻防、评估、运输、侦察、干扰于一体,具备较强的支援或独立作战能力。
自主创新推进。实践证明,陆军真正“飞”起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推动陆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应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程,努力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当前的关键,是要清醒认识陆航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快自主创新发展的步伐。
着眼“特战化”抓住重点
从美军的阿富汗战争,到以色列的黎巴嫩作战,作战规模缩小、节奏加快、样式特殊,对部队特战能力、行动方式、反应速度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据报道,美军特种部队每年扩充一个营,但仍满足不了阿富汗战场的需要。可见,“特战化”已悄然成为陆军转型建设的一个重点;未来特战,已基本成为常规作战样式。这就要求今天的陆军必须通过装备的配套、战法的创新、训法的改革,普遍具备特种部队那样超常的作战能力。
反应要迅即。“特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敏捷。高效来自于反应,主动离不开快速。美军所谓“在24小时内运来一个营,远比10天后运来10个师更重要,”就形象逼真地道出了现代作战“速度决定成败”的深刻道理。陆军“特战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反应速度上达到“迅即化”,通过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指控体系优化升级、日常训练实战化锤炼,逐步提高部队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快速夺控能力。
能力要多样。“特战化”部队的突出特点,就是不仅具备常规作战能力,还具备多种作战能力。基于现代作战的“不规则性”特征,我陆军部队在未来作战中所担负的任务,也将是战争与非战争行动一体、打击与保障一体、夺取与控制一体、正面突击与侧翼截击和纵深机降于一体。陆军“特战化”的关键,就是应着眼不同安全威胁、不同作战任务,进行全面准备,形成联合特种作战能力。
战法要灵变。灵活应变是特战战法运用的基本要则,其精髓体现在“灵活”上。尤其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情况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再高明的指挥员都难以具体精准地预测每一个可能;最重要的是在意外情况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拿出应对之法,机智灵活地予以处置,并能立即有效行动。而这也正是“特战化”部队的一大“特质”。陆军“特战化”的核心,就是应通过思维转变引领战法创新,通过训练实践中逼真战场环境、多变战场情况构设,逼迫部队冲破旧有作战原则、作战方式等束缚,以“不规则”对“不规则”,以“灵活”对“多变”,从而获得用兵之法和巧战之道的“新生”,以适应遂行“全谱行动”的需求。
着眼“体系化”确立目标
体系是各个不同系统融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是各个系统集成的一体化形式。没有军种的“体系化”,就没有全军的“一体化”。而如何加强陆军内部力量整合,实现合理集优的“体系化”,特别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陆军部队转型发展的目标之所在。
纵向有效衔接。陆军是一个庞大的作战体系,上至统帅部,下到连排班,指挥关系重叠复杂,控制节点环环相扣,能否实现陆军“体系化”,纵向衔接至关重要。必须优化陆军的纵向指挥结构,实现“树”状指挥体制向扁平“网”状指挥体制转变,减少指挥层次,通过以信息为牵引的融合集成,提升各类作战信息综合共享、分发和“指控-打击”铰链等关键能力。同时,应着力强化战略、战役、战术各层级的联动训练,实现作战信息传输、处理、存储和管理的一体联动,确保上下衔接顺畅,提高陆军体系作战能力。
横向有机融合。陆军的“体系化”离不开作战系统的融合集成,即依托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以作战单元、作战要素集成为基础,形成作战体系内部的横向融合和指挥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实现多层次、多单元、多要素的横向整体联动。必须从横向上对陆军现有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其具有通用性、联动性,更便于各武器系统与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流动,大幅度提高整体效能。同时,利用数字化终端技术、数字化指令通信控制技术、指控系统与武器平台数字化铰链技术,实现武器装备的实时互联、互通、互操作,并通过不断的实战化训练,将这些不同类型和功能的作战力量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为陆军参加一体化联合作战打牢基础。
着眼“多元化”调整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战斗力。近期局部战争告诉我们,作战空间广域化、打击手段多样化、战场威胁多维化等特征日益凸显。单一类型部队无论如何丰富自己的作战功能,都难以包打数字化战场。而从我陆军部队体制编制现状看,虽规模较大,但类型相对单调、任务界定模糊,“来什么任务都得上,打什么仗都不专”,难以满足现代陆战需求。必须着眼不同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依据武器装备发展进度,逐步调整体制编制,形成建制多元、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的力量结构,增强陆军部队应对不同类型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突出任务牵引,实现环境匹配。不同作战环境,对部队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作战能力等要求大不相同。应在保持战略预备队基本体制类型基础上,按不同战略方向需要,组建一定规模的山地旅、沙漠旅、高原旅、岸防旅、登陆旅、电抗旅、陆航旅、特战旅等专向类型部队,使其编制性质与作战环境匹配起来,作战能力与特殊任务适应起来,实现资源耗费的最小化和效益获取的最大化。为此,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调整和优化军队组织形态,推动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向更深领域拓展。
突出模块建设,形成科学组合。当前,“小型”“灵活”“多能”已成为陆军发展的基本走向。合成作战部队,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和坦克,而是轻装与重装、轮式与履带、空中与地面、隐型与显型、硬战与软战等力量科学搭配、有机融合的高度合成部队。要想适应未来作战,就必须突出多单元、多要素、多系统作战模块建设,形成建制不等、功能不一的“模块部队”,按每一场作战的特殊需求随机抽组,达成“小部队大任务、小行动大效果”的战略战役目的。因此,谋求结构优势,既要把“拳头”练强,又要把“指头”练硬,强化小型作战模块训练,突出完成多样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