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欣赏丈夫身上那股自信的“霸气”
孔维同与马俊林相识于1996年春。那时,孔维同是空军雷达学院学员,而马俊林是武汉大学的学生,两人偶遇在一次青年大学生的聚会上。
“5年兵龄、入学前曾在海拔5134米的雪山雷达站戍边。”“当兵的人就是要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大学毕业后我准备再上雪山”……今天,当马俊林回忆那次聚会的场景时,仍清晰地记得孔维同那坚定的表情,以及两段艰险经历——
一年初冬,一场大雪将上阵地的路覆盖,积雪齐腰深。为了按时换班,孔维同和战友们在险峻的山路上铲雪开道,大家把被褥、皮大衣塞到车轮下缓缓前行,每走一步几乎都得冒生命危险;一年春节,阵地上的雷达天线发生故障,孔维同与战友们顶着利刃般的风雪,把300多斤重的器材用背包绳绑住,靠人力一步一步拖上耸入云天的冰峰。
“勇敢,从来没有顾虑。坦诚,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从小向往军营、仰慕军人的马俊林发现,这名帅气的军人如同高原的阳光,没有杂质、干净纯粹,而孔维同对这个秀气内敛、不事张扬的女孩也是一见倾心。相识一年后,孔维同在临毕业分配之际,向马俊林寄出了一封求爱信。
这封信不长,只有两页,但爱的表达坦率直接。“也许我在公园会走失方向,但人生路上绝对不会。”谈及那封信的内容,马俊林告诉记者,她最欣赏丈夫身上那股自信的“霸气”。
1997年7月,孔维同被分配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当排长,如愿戍守在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而马俊林则在武汉攻读硕士研究生。边路迢遥,两人的联系全靠鸿雁传书。
在缺氧、孤独的苦寒之地,孔维同和战友们警惕地巡视着雪域长空,也践行着军营男子汉爱的诺言:每月给恋人写两封信。有段日子,不少人劝马俊林“别头脑发热,要考虑考虑今后的现实困难”。犹豫间,她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回信,但孔维同始终坚持“每月两封信”雷打不动。一封封带着高原军人滚烫爱意的书信,让马俊林一次次被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3年后硕士毕业,马俊林毅然放弃留在大都市的机会,只身一人来到孔维同的家乡云南,静静等待远方的他。
2000年底,孔维同与马俊林约定成婚。那段时间,西藏连降大雪,道路阻塞、飞机停飞。为了按时赶回家成婚,孔维同更换各种交通工具,冒险穿越冰雪区、塌方路段,经历8天8夜的颠簸,终于从风雪高原准时来到爱人面前。此时的他,胡子拉碴、满脸疲惫。见此情景,马俊林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一个爱祖国、爱战友的人,又怎能不爱家人
2002年春节前夕,马俊林怀孕7个多月,而孔维同正守护在海拔5030米的某雷达阵地,两人分别已有3个多月。不巧的是,此时恰逢大雪封山,山上不通电话,信也寄不到。
当年腊月二十八,在马俊林的记忆中是温暖的。当天中午,她“意外”地接到丈夫孔维同打来的电话,然而信号时断时续,她只听到丈夫“喂、喂”地呼喊着,以及呼啸的风声,直到电话完全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