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
军事名片:于敏的“绝密忠诚”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2015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么灼热的能量与光芒?
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即使时光倒流,老于仍会走这条路。“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所有人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英雄,不轻言止步,只因国之使命在肩。
突破氢弹后,于敏带领团队乘胜又干成几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今天看来,件件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