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反蛙人“双层防御体系”
从20世纪初起,原本只作为潜水运动的蛙人开始出现在战场上,先是在一战中有意大利蛙人炸沉奥匈帝国最强大的战列舰“乌尼提斯”号,后有在二战中日军组织的“蛙人特攻队”携磁性炸弹炸美国军舰。面对“非对称的敌人”,各国都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冷战时期,苏联深受蛙人之害。1955年10月29日深夜,苏联最强大的“新罗西斯克”号战舰在塞瓦斯托波尔母港被北约蛙人炸沉,608名官兵在睡梦中丧生。1956年4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乘坐最先进的“奥尔忠尼启则”号巡洋舰访问英国,遭遇受雇于英国军情6处的蛙人间谍暗算,虽然躲过一劫,但让苏联方面捏了一把冷汗。
正是这些教训,促使苏联积极地发展反蛙人力量。上世纪70至80年代,苏联除在海军基地、水面舰艇普及DP—65反蛙人武器外,还专门在各舰队部署蛙人特战队,并最先配备独特的水下枪械。俄罗斯《技术与武器》杂志曾介绍过俄军至今仍在使用APS“水枪”——军用水下射击武器,它也是枪械家族中最稀少的产品。与传统的水下步枪相比,APS步枪的综合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该枪口径为5.66毫米,全枪长614毫米(折叠状态),重约3公斤,其弹匣一次可装填26发子弹。在有效射程内,APS步枪发射的箭形弹,不仅能穿透敌人的耐热潜水服,还能穿透5毫米厚的有机玻璃面具,给对方以致命打击。
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终于形成了远有DP—65武器系统,近有持水下枪械的蛙人的“双层防御体系”。
从2010年起,俄国营武器出口公司向海外推销升级版DP—65——绰号“斯卡特”的非致命性反蛙人武器,它的最大特点是用电子脉冲形成水下冲击波,让蛙人晕眩,但不会致人死亡。据俄军事专家罗马诺夫介绍,“斯卡特”系统没有了DP—65的10管榴弹发射器,却多出好几个长达2.5米、直径为60公分的线圈,整个系统也都安装在水下。在声呐发现有目标接近保护设施时,操纵员就会通过线圈发射定向电子脉冲,作用范围可覆盖长100米、深度为40米的水域。由于冲击波能量巨大,入侵蛙人根本无法抵挡。
据俄罗斯《技术与武器》杂志称,独联体、东南亚和中东国家对“斯卡特”有浓厚兴趣,有的已引进该武器,用于港口保卫和反海盗任务。
“动物士兵”齐上阵
为了对付蛙人,一些军事大国还打动物的主意。
据俄罗斯《绝密》杂志报道,在越战期间的1964年,为对付频频攻击美方舰船的越南蛙人,美军有人想出妙招,调来了6只“海豚兵”。这些经过训练的“海豚兵”能在360米外发现敌方潜水员,然后悄悄地逼近目标,将嘴上的空心尖管刺入蛙人体内。尖管连接着高压二氧化碳气罐,膨胀开来的气体能让蛙人的五脏六腑爆裂。据统计,当时这些“海豚兵”在12个月里共使50多名越南蛙人葬身海底。此外,美军在越战中还使用了海狮。与本性温驯的海豚相比,海狮天生就是暴烈残忍、志在必得的猎手。在海豚和海狮参与了一系列战斗之后,越南使用蛙人偷袭美军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放弃这种战术。
正是从美军那里得到启发,苏联时任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倡导和推动了苏联军事水族馆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于1966年成立了海军科研试验基地。代号为“13132—K”的秘密“海豚部队”就是那时成立的。1974年,一只叫“格尔库列斯”的海豚立了首功,它在黑海海域51米深的水下发现一枚疑似北约蛙人埋设的监视传感器。
今年3月,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半岛后,“顺带”接收了那里的海军科研试验基地和“海豚部队”。俄军发现,生活在那里的尖嘴海豚是天生的“水下悍将”,能轻松地发现任何接近禁区的武装蛙人,而且这些海豚还经受过抗射击干扰练习,能适应枪击和爆炸的声音。据测试,海豚的抗爆能力比人类要强5—6倍,在低强度的爆炸中,它只会颤抖一下,却不会受伤。更重要的是,它能处变不惊,继续做自己的事,这恰恰是俄军非常欢迎的“对付蛙人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