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科技>>最新动态>>正文

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

——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来源:中国军转民作者:袁和平责任编辑:杜汶纹2014-08-15 17:58

福州船政局创建初期,主要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风负责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因而设备大多由法国进口。福州船政局较之其他洋务工业显著不同的是, 在聘请法国人管理的合同中规定,除负责建造舰船之外,强调外籍专家还负有训练中国学生和技工技师等责任。要求外籍专家训练中国学生和技工“与五年期满时达到独立担任造船及驾驶工作的水平”;并且自己办有学堂, 专习英、法之文及技术。这些合同约定,表明左宗棠等人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诸多事情上,是很有前瞻性眼光的。

1867年元月,福州船政学堂就开始着眼培养能驾驶舰船巡守海疆的人才。还曾派遣专门的军事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 后来对清廷的海军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888年,清廷设立海军时,其担任总兵、副将职衔的军官有90%出自这里。最著名的就是邓世昌和他的同学严复。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呼吁“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后来成为“戊戌变法”的思想灵魂。

从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设厂造船,至同治七年底(1868年) 就基本建成的这家企业,是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办的规模最大的集军工、科研、设计和教育于一体的官办企业。大致拥有由80余所近代工业厂房(轮机等车间及船坞)、科研设计楼(绘事院)、教育学堂、高管及技师住宅等建筑组成的船政建筑群。1874年后,福州船政局逐渐由中国技术人员独立负责管理, 拥有工人2000余人,具有制造2500吨船舶能力,先后建成木壳军舰、铁木合构舰、钢甲舰和新型驱逐舰等40余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作为华北门户、京畿喉襟的天津卫,卓然成为中外交涉的窗口,于是乎,它也有了按洋人规矩开办的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建于1867年, 分天津城东贾家沽道的东局和城南海光寺的南局两部分,开始生产规模不大,以试制小型铜炸炮和制造火药为主。大概是从1870年起,每天早晨6时,机器局的上空,便有了“嘟嘟嘟..”的汽笛声。这从英伦三岛传过来的催促工人上班的汽笛声,似乎就是中国大工业诞生的第一声啼叫。为什么人们记得这样清楚呢?是因为当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接办了该局,旋即大规模扩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相继增设了铸铁厂、熟铁厂、锯末厂、碾药厂、洋枪厂、枪子厂、栗色火药厂、炼钢厂等;主要制造火药、洋枪、洋炮、军用器具、电线、电机, 还附有水雷、水师、电报学堂等部门,很快成为我国北方仅次于江南制造局的大型军工企业。金陵机器局则是以原苏州洋炮局为基础,于1865 年在南京雨花台创立。对这个原“苏州洋炮局”,人们切不可小觑。它是1862年由李鸿章雇用英国人马格里等技师来苏州,专门指导生产军火的新式军事工业之开端。搬到南京后,在李鸿章的扶持下, 逐渐发展成拥有三个机器厂、两个翻砂厂、两个熟铁厂、两个木作厂以及水雷局、火药局、火箭局等多个分厂的综合性企业,主要产品为火药和手工铸造炮弹, 也生产过轻型火炮和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