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53年,太平军就通过洋行购买洋枪洋炮,以至到后来, 太平军各部几乎都有洋枪洋炮。1862年,李秀成率部解围天京。湘军曾国荃称,“洋枪洋炮弹密如雨,兼有开花炸炮打入营中”, 如此精良的枪械,令曾国藩各部大感惊悚。这时,手忙脚乱的清军将领也逐步意识到新式武器的重要作用。为因应战急之需,他们先是仿照西洋式样,建造了一批火炮洋枪,并对古老的军事手工作坊进行了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
如湖南巡抚就派曾跟随林则徐制造过炮车的黄冕到长沙开炉铸炮;湘军统帅曾国藩奏请皇上, 将对新式火器有所了解的龚振麟等人调遣至湘军中效力使用。
历史演进到19世纪六十年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湘、淮军吏大臣和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的清廷要员,基于镇压太平军起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双重需要,也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清廷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
在史称“洋务运动”的近代军事工业建设过程中,恭亲王奕訢的作用尤为突出。他也因担纲 “总理海外洋务衙门”的最高首长,而被皇族们戏称为“鬼子六”。
在镇压太平军起义中崛起的湘淮军吏大臣们对推进洋务也是功不可没。曾国藩明确表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
左宗棠提出:“此时而言自强之策,又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60年,奉旨组建淮军并赴上海镇压太平军的李鸿章,亲眼目睹了雇佣的英法“洋枪队”的厉害了得。“其落地开花炸弹, 真神技也!”这些武器装备,不仅有攻城时制造的巨响,炸开城堞高墙阻隔的障碍,杀戮“长毛” 的痛快,而且还让他在兴奋之余, 也深感“外国兵丁口粮贵而人数少,至多以一万人为率,即当大敌。中国用兵多至数倍,而经年积岁不收功效,实由于枪炮窳滥。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