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科技>>最新动态>>正文

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

——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来源:中国军转民作者:袁和平责任编辑:杜汶纹2014-08-15 17:58

晚淸产生的洋务运动是因 “借法于外洋”而得名。从19 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廷上下兴办“洋务”成为一时的热潮。无论是当朝的洋务派官僚,还是积极主张“西学东渐”的知识分子, 他们积极倡导洋务的目标,都蕴涵着企盼借助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工商业,来实现满清封建王朝的“自强”。从这个层面上讲, 洋务运动也是清政府于内忧外患形势下的一次自救运动。

鸦片战争后,痛定思痛的思想先驱们看到了中国与西夷之间军事实力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夷之长技”上。他们粗略地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一战舰,二火器, 三乃养兵练兵之法”。而缩小差距的根本办法,就只能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循着这样的思路,先驱者们身体力行,抓紧了对枪炮火器和西式舰船、水雷的研制。他们的这些主张和行为,不自觉地触及到了科学技术这一国防建设中最为敏感的要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对封建统治者历来“重道轻器”,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的传统观念、视西方船炮为“奇技淫巧”和“形器之末” 等糊涂认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客观上拉开了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变革的序幕。

具有改革精神的思想家王韬和近代科学家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人,不仅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及机器制造等类书籍,而且还在兴建的新式工场里, 着手研制枪炮、轮船和蒸汽机等 “夷之长技”,将近代科学知识, 尤其是军事技术知识介绍给国人。这对此后中国新式军事工场的枪炮舰船制造和海防要术、作战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五十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清军,很快据有江南数省乃至半壁江山,极大地震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这里面也离不开新式武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