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研制技术
伊朗人给它取了绰号“风暴”,可见对它寄予了厚望。它不仅能攻击地面坦克、装甲车辆,还可用于压制地面火力突击和低空空战,属全天候武装直升机。据《德黑兰时报》披露,就在几天前,伊朗海军正式接收了10架国产“风暴”武装直升机。
近期伊朗密集曝光“超级武器”后,外界纷纷寻找这些武器的研制技术究竟是如何流人伊朗的。实际上,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伊朗就已从美国引进包括AH-1J眼镜蛇武装直升机、F-14型战斗机在内的大批先进装备,同时美国为伊朗培训了将近1.5万名技术人员,这成为伊朗接触现代军工的第一班人马。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新政府被美国当成了眼中钉,所以,伊朗不得不转向俄罗斯、欧洲寻求装备,使这些装备不仅存在兼容问题,在经济上不划算。于是伊朗在外国军事援助下走上了自主研制之路。
另外,伊朗重金聘请独联体国家的武器专家协助自己的武器开发项目,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美联社刊发的文章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曾向该社透露,至少有100名俄罗斯和乌克兰科学家已投奔伊朗,另有一些俄研究人员同意留在国内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则交给伊朗。
俄《独立军事评论》认为,伊朗多年来积累的操作美欧俄武器的经验,也帮助其科研力量少走了弯路。不过,伊朗军工开发也存在着弊端,伊朗在过去进行了多达14种功能重叠、性能并不突出的导弹研制项目,国防军与革命卫队各自有一套科研班底,它们之间的竞争加剧了伊朗国防经费的短缺。
评头论足:
管用才是王道
其实,伊朗的做法在世界各国已经屡见不鲜。这不是单纯的翻新,也不是赶眼下“山寨”的潮流,而是对主战装备的本土升级和信息化改造,从而使武器的作战效能得到增长,同时节省了经费,又能尽快形成战斗力。这是伊朗立足现有装备,面临武器封锁下走出仿制加自研军工发展道路的重要成果。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称,伊朗曾在2002年宣称研制出一套激光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备用导航系统。据悉,这些技术已应用在“风暴”身上,那将意味着“暴风”更加如虎添翼,势头更加凶猛。实践证明,武装直升机的“蜂群战术”,也就是大量直升机携带导弹同时向敌人一个或多个目标实施发射打击,符合现代所谓“火力机动思想”,成为伊朗一直追求的反击美以攻击的有效“撒手锏”。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伊朗受到西方制裁这么长时间,技术匮乏,储备有限,要发展出先进的武器系统似乎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伊朗已能批量生产“先进的反坦克导弹”,“风暴”直升机又有较高国产率,外界认为,大批装备该型直升机后,伊朗可凭借攻击直升机群加强对波斯湾海域的控制。可以看出,包括在最近20年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增强本国的导弹实力,发展“风暴”的原因,主要在于伊军认为,只有大量使用这类战术,用暴风骤雨般的饱和攻击,才能有效抗击西方军事强国的入侵。也许不久后,在伊朗的演习中,外界或许会看到更为猛烈的“风暴”。(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