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寻客机有多难?卫星图片滞后  反潜机非万能

来源:中新网作者:谢瑞强 魏云峰责任编辑:毛志文
2014-04-01 09:55

马航客机搜救暴露中国急缺大型反潜巡逻机

“各国寻找失联马航客机的行动进入第四周,但未有突破性进展。”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31日用充满沮丧的语气总结了寻找MH370航班的最新进展。尽管各国卫星和飞机在相关海域发现多处疑似残骸,但搜寻船只赶到时要么找不到,要么所获物品与客机无关。英国《每日电讯报》31日称,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警告“不要低估搜寻行动的难度”,美国海军也认为,寻找该机残骸可能要花费数年时间。那么在海上寻找一架失事客机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呢?

卫星照片存在时间滞后

一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航空专家31日表示,要找到客机残骸,首先需要大致定位可能坠落的区域。根据雷达数据的最新计算结果,澳大利亚28日已将搜索范围调整至先前搜寻海域东北方约1100公里的位置,这意味着之前的寻找属于徒劳。该专家表示,由于缺乏更多信息,不排除目前搜索海域仍不是坠机地点的可能。

近日关于卫星和巡逻机发现疑似残骸的消息很多,但结果却频频让人失望。据称,位于南印度洋的新搜寻海域面积约31.9万平方公里,是此前搜寻海域的4倍。而目前空中搜寻力量每天最多只能搜索约8万平方公里。《华尔街日报》称,再加上新的搜索区域堪比垃圾场,漂浮废料远远多于之前搜索的那片南印度洋狭长地带。“在这种地方发现一片飞机残骸的概率非常之低”。

受海面杂物和分辨率不足等因素影响,尽管各国卫星图像在相关海域捕捉到的漂浮物体多达数十件甚至数百件,但大都被证明是误判。例如新西兰空军曾根据卫星照片派出反潜巡逻机前往疑似海域搜索,最终发现的却只是一群站在海藻上的海鸥。此外,由于卫星照片从拍摄、数据下传地面站到专业人员完成分析识别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导致很多卫星拍到的可疑物体在实际寻找时已踪影全无。

大部分飞机识别能力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反应速度快、恶劣环境适应性强、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的飞机成为海上搜寻的主力。但到目前为止,空中搜索也毫无结果。澳海事安全局31日称,中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日本当天共派出10架飞机进入预定海域搜寻失联客机,种类包括反潜巡逻机、固定翼运输机、小型海上巡逻机等。然而由于缺乏专业设备,普通飞机只能依靠机上人员用望远镜搜索,效率并不高。而且这些飞机大都不适合低空飞行,搜寻海域的不良天气状况进一步影响搜寻的效果。

从理论上讲,反潜巡逻机配备有搜索雷达、光电搜索装置等搜潜设备,这些原先用于搜索水面舰艇或潜艇通气管的设备,也适合搜索漂浮在海面的机体碎片。参与搜寻行动数量最多的是美制P-3C反潜巡逻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派出这种合适低空飞行的反潜巡逻机参与搜寻。一名中国空军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P-3C主要的搜潜模式是投放预先设定深度的声呐浮标,精确定位水下潜艇。由于P-3C携带的声呐浮标数量有限且价格相对昂贵,这种模式明显不适合对飞机残骸“大海捞针”式的海上搜索。而且P-3C巡航高度通常保持在几百米的低空,因此覆盖的海域面积也相当有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