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唱响时代壮歌 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 李宣良

摘 要: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最具标志性的大事,是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国庆阅兵是所有庆祝活动的重中之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统一领导下,推出一大批思想深刻、精彩纷呈、效果显著的报道,为历史留下了精彩篇章、永恒画面、鲜明印记,也为在重大事件中唱响军事新闻宣传的时代壮歌提供了有益启示:必须高扬主旋律,打造不负时代荣光的精品力作;必须画好全景图,写就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必须勇谱创新曲,汇聚强国强军的强大正能量。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报道;主旋律;

翻开2019年10月2日《解放军报》阅兵特刊第八版,读者无不受到强烈震撼—

版面上半部分是习主席检阅部队的大幅彩照,下半部分是通栏加红加粗的大标题《领航,号角催征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检阅共和国武装力量侧记》。

如此浓墨重彩、独具匠心的处理,在全国报纸中并不多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军事新闻人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在国庆阅兵这样重大的军事活动报道中,必须大题大作、响鼓重锤,唱响军事新闻宣传的时代壮歌,为强国强军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高扬主旋律

打造不负时代荣光的精品力作

如同雄伟壮丽的交响乐都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报道作为军事新闻领域2019年最为重大的一场战役,也必须有一条鲜明的主旋律。

细心的观众注意到,在阅兵检阅式和分列式之间的3分钟间隙,千人军乐团、千人合唱团奏唱了一首专为此次阅兵创作的歌曲《请您检阅》:“强国复兴有我担当,胜利召唤我勇敢向前方。做新时代革命军人,战斗意志钢铁一样坚强……请您检阅,亲爱的祖国伟大的党!请您检阅,英雄的人民,一声号令,决胜疆场!”

这首旋律优美、情感饱满的歌曲,与阅兵报道的主旋律完全一致—作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习主席对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检阅是这次阅兵报道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在受领采写阅兵侧记的任务后,我们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必须将检阅侧记打造成展示习主席统帅风采、展示受阅官兵忠诚担当、展示新时代人民军队精神风貌的精品佳作。

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中充分展现统帅的风采、将士的风貌,充分表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如何在以往多篇堪称精品佳作的检阅侧记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如何准确把握和揭示这次阅兵所蕴含的政治意蕴和时代意义,拿出不负时代荣光的精品佳作,是对记者政治站位、业务素质、工作作风的考验。

看似寻常最奇区,成如容易却艰辛。在稿件的内容结构上,以往历次检阅侧记仅表现检阅式,对于分列式则不涉及。然而,此次庆祝大会上习主席讲话安排在检阅式之前,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安排在检阅式、分列式之间,因此侧记必须将检阅式、分列式一起考虑、统筹安排。我们经过反复研究,与军委机关有关部门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以检阅式为主、以分列式为辅的内容结构。

在稿件的写作手法上,以往历次检阅侧记大多以时间为序,按照时间节点表现阅兵的内容、揭示阅兵的意义,也有以检阅者的问候和受阅官兵的答词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检阅的过程。如何进行创新成为完成此稿最大的难点。记者参加多次预演、合练,反复观看以往历次阅兵录像,发现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和发掘—受阅官兵追随主席的目光。“检阅车徐徐前行,官兵的目光紧紧追随”,成为串联起全篇稿件的主线。

稿件抓住这一细节并予以放大,赋予官兵目光多方面的含义—深情的目光,饱含着全军将士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炽热的目光,饱含着全军将士对强国强军的无比渴望;坚定的目光,饱含着全军将士对赓续血脉的执着信念;刚毅的目光,饱含着全军将士对履行使命的责任担当。有了这条主线,稿件的内容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并在稿件最后一部分通过描写分列式中“向右—看”这一细节时达到了全文的情感高潮:“嘹亮的口令,庄严的军礼,威武的正步,从将军到士兵,行进在受阅区的官兵以整齐划一的动作表达对党的核心、军队统帅的衷心追随。”

这篇侧记作为直接报道习主席检阅的唯一稿件,谋篇布局既要大气磅礴,又要深沉厚重兼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稿件标题,记者就先后拟制出30多个,经过与同事、领导及军委机关有关部门反复商量,最终确定为《领航,号角催征新时代》,较好地实现了气势、高度、内涵和特点的统一。虽然是一篇文字侧记,但在采写过程中,记者通过细致观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带领读者一起感知阅兵现场的氛围。比如,“装点一新的长安街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100面鲜红的战旗高高飘扬,如同一束束熊熊燃烧的火炬”“迷彩色的铁阵,与长安街旁高大的树木融为一体,更显巍峨”……这些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阅兵式号角响彻长空”“雄浑的命令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大量的现场描写结合背景穿插,使得稿件具有了超越文字、超越画面的的广阔空间和深邃意蕴。

由于发稿规范的要求,这篇侧记只有4名记者署名,其实却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稿件播发后被400多家媒体在突出位置采用,多家网站和客户端在头条长时间置顶。体现了联合作战的效力,体现了军事新闻人在重大关头的担当作为。

画好全景图

写就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

对于军事记者来说,能够见证并记录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既是职业的光荣,更是肩上的责任。

在前期精心策划、周密准备、深入采访的基础上,阅兵活动一开始,我们的稿件就成规模成体系推出。《空中护旗梯队:护卫党旗国旗军旗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我军首次组建领导指挥方队接受检阅》《坦克方队:新一代“陆战之王”亮相国庆阅兵》《东风—41核导弹方队: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领队机梯队:七道彩烟为新中国庆祝生日》……这些短小精悍的消息,融现场描写和背景介绍于一体,对全部受阅的59个方梯队进行了近乎实时的报道,全景式勾勒和展示了阅兵的盛况。

与此同时,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火力全开,上百名摄影记者从几十个角度对阅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拍摄。10月1日0时至24时,新华社共播发国庆照片6300多张,其中中文版3700多张、英文版2600多张,创造了历次重大活动报道的新纪录。

在所有介绍各方梯队的动态消息播发之后,我们播发消息《新时代阅兵彰显中华民族强起来雄心壮志》,对这次阅兵的意义作了深度揭示。“10月1日上午,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用一场盛大阅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稿件开头直入主题,将此次阅兵放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历史坐标中观察。

稿件言简意赅地介绍此次阅兵的特点亮点之后,通过“秋日阳光下,见证了岁月沧桑的天安门更显庄严雄伟”这样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将读者思绪牵引到了“成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生动写照”的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成为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富起来交响曲中的响亮音符”的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稿件引用受邀观看阅兵的贺龙元帅女儿贺晓明和受阅的“董存瑞班”班长何德洋的直接引语,对这次阅兵的意义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升华。

我们还在新华社通稿线路推出《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国庆70周年阅兵纪实》《盛大国庆阅兵见证改革强军新时代》《将士同心 浴火前行—领导指挥方队受阅队员群体扫描》《铁流滚滚,向着胜利的方向—国庆70周年阅兵装备方队受阅侧记》《国之大典 军乐史诗—军乐团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侧记》等重点稿件,成为阅兵报道宏大诗篇中的亮眼诗行。

中国的盛世华诞,举世关注,海外媒体和受众对阅兵的关注度尤其高。10月1日国庆当天,新华社英、法、西、俄、阿、葡、日各语种和海外社交媒体快讯报道均实现全球首发,大幅领先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CNC英语台、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同时对阅兵进行直播,总浏览量超过900万,4万多人同时在线观看,创下历史新高,大量海外网友点赞中国发展、点赞中国军队。

勇谱创新曲

汇聚强国强军的强大正能量

右手敬军礼,左手抹眼角泪水……

这张令人动容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10月1日上午,“致敬”方阵经过天安门时,所有人自发起立,共同向他们致敬。老兵们也举起右手,向人们还礼。照片中,86岁的老兵关茂林身着军服,右手敬礼,左手擦着眼泪。

摄影记者兰红光说:“这是我见到的当天该活动所有照片中最感人肺腑,最让人泪目的照片,无疑,这也是当天新华社的最佳照片,没有之一。向英雄、向国家栋梁、向民族脊梁致敬!”凤凰卫视主持人郑浩说:“老战士的眼泪,比冰冷的武器更令人激动。武器是用来杀敌的,而老兵的眼泪,是诉说牺牲的,今天得之不易……”

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竟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这不禁令人想起2015年“9·3”大阅兵中刷屏的一条77字微博《这盛世,如你所愿》:“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您所愿吧,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当年送您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配图则是周恩来总理的一张黑白照片。

这条微博,成为创新内容和形式的经典之作。直到2019年10月1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还饱含感情地引用了这条微博的内容。这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也启示我们—在受众构成、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阅兵报道只有打破常规、出奇出新,才能拨动受众的心弦,才能汇聚起强国强军的强大正能量。

创新,离不开内容和立意的引领。10月1日当天,我们推出“新华时评”《明天,更值得骄傲!—两个“25000”的启示》。稿件从“中央红军长征总里程约25000里,新中国成立至今25000多天”这两个看似巧合的数字写起,证明无论是长征的胜利,还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结果。继而,通过引述毛泽东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这一著名论断,指出我们今天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坚信:下一程更好!明天,更值得骄傲!”充满自信而理性的结论,引发读者思考。有读者在新华网上留言:“数字重合的意义是一个不变的先进团队进行的大时空跨越的两次惊天行动,惠及中华各族人民,贡献全人类。”

创新,离不开题材和视角的开拓。阅兵报道中,除了快讯、消息、侧记、全景纪实、专家访谈等必备的“规定动作”外,我们还力求策划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自选动作”,以新的题材和视角记录展示阅兵盛况。通讯《祖国,请您检阅—国庆70周年阅兵抒怀》,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稿件聚焦受阅官兵这一阅兵中的主体,精心选择护旗方队、领导指挥方队、装备方队及空中梯队中有代表性的官兵,通过官兵的视角表现国庆阅兵的意义,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忠诚、勇敢、担当和豪迈。

创新,离不开互动和分享的体验。“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是媒体融合报道提升影响力的发展趋势。阅兵报道中,我们配合协同新华社多个部门推出一系列创意互动产品,带领受众零距离感受阅兵现场。H5产品《阅兵现场,我也在!》选取阅兵式最有气势的13秒精彩画面作为开头,配以雄壮的阅兵进行曲,提供4个阅兵场景供受众选择,受众上传个人照片后,系统自动生成在天安门现场观看阅兵的场景,有效激发了受众的参与兴趣和爱国热情。《想不想试穿一下国庆直播中的盛装?请收快递》,独家送上国庆专属最美“打卡照”,集趣味性、互动性、传播性于一体,成为创新传播正能量的生动案例。

创新,离不开技术和手段的支撑。“嘀嘀嘀……这是新华社从‘太空’发回的阅兵新闻,请快速接收……”10月2日凌晨,经过连夜紧张制作,新华社在各新媒体终端和平台同步推出融媒体产品《60万米高空瞰阅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立即引起刷屏之效。新华社联合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多家单位,统筹调用多颗卫星,从600公里外的太空架设“最高机位”,拍摄制作了长安街全画幅阅兵图和卫星视频,给受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VR+5G+8K”“新华社客户端+VR头显+球幕影院”……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华社在这次阅兵报道中给亿万受众奉献了一场最高标准、最完整链条的“全景阅兵式”。有网友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留言:“未来已来,盛世中国!祝福我们的祖国!”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