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加强新闻伦理建设的思考

作者:■ 张 鑫 程 景

摘 要:全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与乌龙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新闻伦理正在面临急速变化的局面。新闻伦理的骤变给新闻行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建立理性评价机制、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改善媒体竞争环境,是有序推进新时代新闻伦理建设的一道时代课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顾及当事人隐私权,不求证新闻真实性,一味追求所谓新和快,以商业利益驱动新闻传播活动,导致虚假新闻与乌龙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在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的同时,也给媒体公信力埋下危机。媒体本应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新闻产品更深层次的流动,然而却一再触及伦理底线。新闻伦理的骤变给新闻行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整体出发,建立理性评价机制、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改善媒体竞争环境,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新闻伦理建设。

一、新闻伦理变化的分析

“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同译自“Journalism Ethics”,新闻伦理的表述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学者普遍认为,新闻伦理主要指新闻从业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面临急剧变化的局面,背后的动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一)新闻泛娱乐化稀释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当前,传媒技术支撑起高速膨胀的新闻市场,几乎人人都有采播新闻的设备、渠道和平台,原本不能称为新闻的生活故事、冷门资讯都有了参与竞争的可能。这类信息新闻伦理的规范界限相对不明,不同程度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少甚至超越道德底线。尽管这类信息缺乏新闻价值,但在接近性和互动性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生产和复制的成本低廉,此类信息充斥着新闻市场,而事关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关注度却受到严重影响,新闻伦理的重要性不断被稀释。2019年6月27日,两个同姓明星夫妇宣布离婚,该消息获得了40多亿阅读量和30多万的讨论量,受众就其离婚的时间、原因等细节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激烈的讨论,消息一经发出就升至微博热搜榜榜首。在这一离婚话题火爆的同一天,还有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新闻被明星结婚离婚的琐事给掩盖—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用英文发表致辞,表示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开发超级杂交水稻,十分愿意并且有望帮助非洲贫困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番言说不仅彰显了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气度,也给深陷温饱问题的非洲人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希望。然而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在微博上的阅读量不到前述离婚话题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新闻泛娱乐化稀释了新闻伦理的重要性。

(二)全媒体环境加速了受众偏见的形成。新闻伦理的作用表现于两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上保持理性客观公正,给予公众充分的知情权;二是宏观层面上引领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在新闻泛娱乐化的环境下,信息的选择面变广,但是确定性降低,于是受众更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而不一定是客观事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越简单越趋向于类型化的新闻越容易被接受,甚至可以说,富有偏见的事实支撑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红黄蓝事件”中,关于儿童遭受伤害的种种谣言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尽管“长期服用药片”等言论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因为刺激了一般人对于下一代安全的敏感神经,很多受众仍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疯狂转发谣言,当这些谣言拥有一定的传播规模,支持谣言的声势十分浩大,更多的人被舆论裹挟着相信谣言。全媒体多元化的环境加速了受众偏见的形成,新闻伦理在受众偏见的影响下,其理性客观和维护公正的作用在不断淡化。

(三)个别媒体逐利脱离新闻伦理的规制。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传统的新闻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有效规制泛娱乐化的新闻信息。对于互联网环境下部分媒体来说,在流量经济时代里,没有人关注就等于失去存在价值,于是有的媒体不断挖掘迎合受众偏见的信息,甚至不惜违背人性来演绎事实。2015年1月16日,歌手姚贝娜因病去世,最先报道姚贝娜去世消息的一家地方媒体,被曝出记者为抢独家新闻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拍摄的行为,一时间引起关于新闻伦理道德的巨大争议。新闻采访原则中有一条叫做“避免侵扰悲痛”,指的是记者在采访不幸事件时,不应让自己的采访造成或加重当事人的悲伤和痛苦。最常见的就是事件发生后,应当让当事人有一段心理平静期,远距离拍摄,不突出痛苦的画面,或在采访前先致以真诚的慰问。比如当年敬一丹采访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遇难人员家属,第一句话就是:“真不该这时候来打扰你,但全国观众真的都十分关心你们……”追寻流量的功利目标与新闻伦理所维护的价值目标有许多相悖之处,当媒体开始放肆追逐利益,新闻伦理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二、强化新闻伦理建设的可行性

尽管新闻伦理在新闻泛娱乐化、受众偏见和媒体逐利的现实环境下不断消解,但其价值与意义却不容忽视。当前,新闻职业评价和监督公开化,新闻伦理事件也成为了公共议题,公众舆论倒逼新闻行业自省,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必须在守住根本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社会现实。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团结意见领袖发挥引导作用。新闻泛娱乐化对新闻伦理的消解主要是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受众的注意力焦点分散多元,新闻去中心化特点导致的新闻价值标准缺失。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既要尊重受众不同的价值取向,满足其多元化的新闻需求,又要严守新闻伦理规范。主流媒体要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要加强新闻伦理的传播力度,争取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从而提高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近年来由新闻伦理产生的热点话题,大都是先在网络上发酵形成舆论,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启示我们,强化新闻伦理建设,要注意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新闻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组织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提高与意见领袖的交往频率,架起官方与民间团结互信的桥梁,通过信息交互促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共同为新闻伦理建设强筋壮骨。与此同时,宣传部门还可以培养一批立场坚定、技术精湛的舆论引导骨干,在触碰新闻伦理底线的事件中及时疏导极端思想潮流,遏制不法行为进一步发展,将公众引向正确的轨道,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完善全媒体监督管理机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及时高效,在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传播中,以往建立的新闻稿件“三审三校”制度难免成为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制约。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单靠人力是难以完成的,借助机器和技术的力量才能有效化解矛盾。要加大对全媒体技术研发的投入,吸引高精尖技术人才,设计新闻生产、新闻审核的智能产品,建立严格高效的新闻生产审核流程,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投入,降低出错率。要推进全媒体监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压缩错误思潮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不实新闻。要规范全媒体使用要求,通过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规章制度约束媒体使用者的行为,严惩违纪违规的人员和组织。要充分运用技术的优势和法治的力量净化全媒体环境,为新闻伦理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三)优化媒体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建立开放公正的理性评价机制。当前新闻业面临着生存与声誉的双重压力,市场环境如果不变,一味地坚守新闻伦理与道德操守,很容易就被受众抛弃和被市场淘汰。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呼吁业内同仁不忘新闻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团结起来对抗“劣币”的驱逐,推动建立不单以利润和流量作为评价标准的开放公正的新闻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经营管理结构,裁撤冗余部门和人员,保留真正有能力的骨干力量。业内有影响力的新闻奖评选机构要树立正确导向,推动优化升级新闻奖励机制,鼓励真正优秀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严惩弄虚作假哗众取宠的投机者。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应当重视主体的觉醒和解放,以人文价值作为关键追寻,重视其复杂性和涌现性等特征,从多个维度推动演变。一是依托职业内部的力量强化建设。新闻从业者应当以专业精神、理念和技能主导新闻伦理建设的进程,其中主流媒体应该做出表率,将新闻伦理原则付诸实践;二是重视职业外部的环境促进建设。通过通识教育和媒体引导提高社会公众整体的媒介素养,塑造维系和认同加强新闻伦理建设的基础性力量;三是适应长期动态变化的特征。加强新闻伦理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只有重视其消解和强化的环境条件,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做出改变,适应新时代要求,才能发挥新闻伦理的实际社会意义,促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把握好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