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三个强化”:深耕军地结合部新闻沃土

作者:■ 石纯民

摘 要:军地结合部是军事新闻的沃土,报道面广、受众多,既要为军服务,又要为民服务,可谓众口难调。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要着眼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规律,针对读者群,以抓问题为导向,以提高报道指导性和服务性为目标,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提高其传播效应。

关键词: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吸引力

军地结合部是军事新闻的沃土,报道面广、受众多,既要报道军队的强军兴军,又要报道地方拥军优属;既要报道军队支援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又要报道地方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既要报道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又要报道地方涉军工作。当前,军地结合部的新闻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要着眼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规律,针对读者群,以抓问题为导向,以提高报道指导性和服务性为目标,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提高其传播效应。

一、增强报道的指导性,为“老问题”提供“新思路”

在网络化时代,传统报刊相较于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处于绝对劣势。军民看报刊大多不是为了消遣,主要是为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服务工作,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满足读者的这些“功利”,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就要增强指导性,把某项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生动地呈现给军地结合部读者,让他们结合单位实际,依葫芦画瓢,或者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找到做好同类工作或解决类似问题的“最优解”。而抓问题,就是提高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指导性的重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一个有效途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抓问题,是军队媒体宣传报道的传统和特色,也是广大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增强抓问题的指导性,就要紧密结合当前军地结合部工作实际,找准“上情”和“下情”的结合点,为“普遍问题”拿出“通用解法”,为“新问题”找到“好答案”,为“老问题”提供“新思路”。

(一)抓省军区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军队改革后,省军区系统职能任务有了全新定位,编制体制焕然一新,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没有历史经验可借鉴,有些工作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连石头都摸不着。例如,军队改革后,现役军人减少,文职人员又没有到位,而工作并没减少,面临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民兵力量建设重点从支前作战转变为支援保障服务三军,新质民兵力量建设既是重点又是全新领域;国防动员领域大幅拓展,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成为动员新领域,如何组织开展是军地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等等。抓好这些问题报道,找到破解之道,对全国国防动员系统的工作,能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如《中国国防报》刊发的“打造新质民兵的‘泰山品牌’”,介绍了山东省泰安市如何统建新质民兵力量,如何解决教材和教员问题,如何破除装备制约组训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国防报》2016年2月17日刊发的“转隶后,如何迈上更大的新舞台”通讯,报道了在军队改革之初,浙江省军区如何教育引导官兵破除“大陆军”思维,对接陆海空天战场,支援保障陆海空三军部队联合作战,走出军区小擂台,面向全国勇争先,转变思路推进工作创新发展的做法,为省军区开展工作树立了标杆,受到军委国防动员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二)抓地方党委政府涉军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抓好党管武装工作、大学生兵役征集、提高军人的社会尊崇度等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比如,为使军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国家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省市县分别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厅、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机构,如何组织开展工作,如何服务好退役军人,如何解决退役军人历史遗留问题等,都是军地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中国国防报》2019年4月8日刊发的通讯“让当过兵的人做脱贫带头人”,讲述了湖南省涟源市面临农村“空心化”,村干部老龄化,新农村建设谁来挑重担的难题,积极培养退役军人争当振兴乡村的带头人,为全国如何发挥退役军人作用做出了示范。报道刊发后,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就发函过去进行调研。 

(三)抓人民群众关注的身边国防建设问题。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需要依靠你我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会遇到许多与国防建设有关的问题,如涉军维权、军事设施保护、人民防空、经济动员、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求等。这类问题涉及范围广,报道题材多,为策划报道选题提供了充足弹药。《中国国防报》开设的“生活中的国防话题”专栏,就是报道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与国防有关的问题,还原其真相,并进行全面剖析,正确引导舆论。如该专栏2018年8月8日刊发的“构建学生军训军地共管问责机制”稿件,针对网络传出四川某学院“教官让着迷彩服的军训学生把手机垫在脚后跟下练军姿”的视频,网友质疑此行为“简单粗暴”,有“体罚学生”之嫌的问题后,经调查核实,发现原来是刚入学大学新生为当“网红”和寻求点赞而做的“策划”。同时,为规范学生军训,四川省都江堰市随即出台文件,制定学生军训军地共管问责机制。

当然,抓问题不是什么问题都抓,在策划抓问题报道时,要着眼于军地结合部,带有全局性、普遍性、军民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样的问题报道才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从而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扩大其传播效果。

二、增强报道的服务性,寻求到更广泛的受众

新闻报道的服务性是对新闻媒介职能的一种基本要求。衡量一篇新闻报道的“含金量”,除了要突出它的新闻性之外,还要彰显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功能,使新闻报道更贴近读者,让读者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能够在工作、生活中获得某些便捷或提示。军队报刊姓党,其初心是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军队报刊尤其是涉及军地结合部的报道,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必须合乎大众口味。这其实是个老话题,但也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必然要求。

(一)要满足军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雪山”“草地”“娄山关”,尤其是军地结合部的工作,其中许多是新生事物,需要摸索前进,面临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军队报刊要及时宣传人民群众身边干事创业的涉军典型,从精神上鼓励和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轻装前行。同时,在全球网络化时代,西方文化思潮竞相涌入,对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较大冲击,特别是对军地结合部的军队官兵影响较大,需要军队报刊正确引导,帮助人民群众和官兵认识其本质,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信念,献身国防事业。

(二)要满足军民生活需求。军地结合部横跨军地,军队报刊既是人民群众了解军队的窗口,也是宣传地方拥军优属、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阵地”,涉及军队服务信息更具权威性、更具公信力。增强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的服务性,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还要着眼于满足军队官兵所需。如《国防教育》杂志于2016年4月刊刊发的“军队转业干部,你将如何选择”,就是针对符合自主择业和退休条件即将退役的军人,面临如何抉择的问题而策划的一篇报道,报道全面解读了自主择业和退休的各项政策,以及两者的各自优势,为退役军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又比如,每年一度的兵役征集工作,是军地结合部的年度主要工作,也是地方人民群众关注的事情之一,更是从军报国青年与家庭急需了解的事情。《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杂志等宣传军地结合部的报刊,应着眼地方人民群众所需,全面解读国家征兵政策及其新变化,全面介绍应征入伍条件和流程,拉直人们心中的问号,不仅满足了军民所需,还提高了报刊的权威性。

(三)要满足军民的工作所需。军地结合部的工作不仅涉及地方工作,如党管武装、兵役征集、拥军优属等,又涉及军队工作,如军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脱贫攻坚、抢险救灾,还涉及军地协调共同组织开展的工作,如全民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等,对于许多新入职工作人员来说,急需了解新工作的政策方针、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传统经验。为此,军队报刊应根据军地结合部的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选题,以满足军民工作需求。如《中国国防报》2019年4月29日刊发的“老兵率先享受‘最多跑一次’”的工作通讯,介绍了甘肃省庆城县率先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与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及其各自的职能、服务流程,为退役军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经验做法,既为全国其他县(市、区)组织开展服务退役军人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又让广大退役军人知晓国家退役军人服务机构能办哪些事以及办事流程,可谓一箭双雕。

在新闻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军队报刊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性,贴近读者,才能寻求到更广泛的受众,发挥其传播效应,为强军兴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更多读者喜爱军地结合部报道

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是提升新闻影响力、受众认可度的关键属性,它决定着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既受新闻素材的影响,也由语言文字、逻辑结构、写作方式和创作角度决定,让更多的读者喜爱军地结合部报道,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抓好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新闻报道,内容为王。增强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可读性的关键,是选择好报道内容,也就是说报道内容要有激发军地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给予军地读者强大的感染力。首先要抓鲜活的新闻,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军地读者对新生事物有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所以鲜活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在深化改革的时代,军地结合部的新生事物很多,为我们策划选题、选择报道内容提供了大量线索。其次要选择突出军民时代精神的新闻。信息化时代,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军民都希望阅读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特征的新闻作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因此反应时代精神的新闻不仅是舆论宣传的需要,也是提高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2019年5月27日,《解放军报》刊发的“永恒初心—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干部张富清采访札记”,报道了张富清老英雄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淡泊名利,“祖国需要我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的感人事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好评。再次深化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内容,不能浮于事实表面,取材表面化,将稿件写成“流水账”或“战地游记”,而是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着力去写、去反映军民工作生活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传统媒介的优势。

(二)转变讲故事的方式方法。在军地结合部,无论是党管武装工作报道,还是军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报道;无论是地方支持改革强军报道,还是军队脱贫攻坚报道;无论是军爱民的报道,还是民拥军的报道等,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可讲。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掘军地结合部的感人故事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讲故事的方式方法。要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借鉴故事的写作方法,增强军地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比如《中国国防报》刊发的“民兵:只要上战场,身份就是兵”“改革开放:深圳‘试验田’里的‘国防绿’”“国防教育成为地方领导必修课”等都是以讲故事方式写成的工作通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当然,以讲故事的方式写军地新闻报道要遵循新闻客观真实性原则,不能脱离工作生活原貌,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军地新闻报道的严重失实。因此,讲故事时要精心选择军民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典型人物或事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扩展军地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达到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效果。同时,要讲究写作技巧和手法,要么通过记者客观的叙述与真实记录来反映“故事”,要么以报道中的人物自己来述说“故事”,切忌加入记者过多的观点和摆布,以免使真实的故事因为记者主观的叙述而变得虚假失真。

(三)增强军地报道的吸引力。一是要精心拟制适合军地读者阅读需求的标题。现代传播已进入“秒读”时代,许多新闻信息早就通过网络、微信浏览过,军民拿着报纸也许只是翻看下标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军地新闻报道标题是否吸人眼球,决定着其传播力。《中国国防报》近年在这方面做过诸多有益探索。如该报刊发的“民兵飞行员亮相后备军方阵”“‘金牌火箭’背后的‘金牌团队’”“权责清单:划出用权红线和尽责底线”等稿件,不但内容新,标题也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吸引力不期而至。这说明,标题既要开宗明义又要直指人心,既要准确深入又要生动可感,既要富有哲理又要回味无穷。二是要以通俗易懂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军地报道可读性。军地结合部的新闻,既要面对军队读者又要面对地方人民群众,既要面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军民又要面对不同职业文化程度的军民,在报道军队新闻时,不能使用生僻军用术语,让地方人民群众看不懂。要用军民都喜欢、最大多数人能读懂爱读的语言文字,生动真实地反映军地结合部的变化、军民关注的热门话题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这样的军地新闻一定会接地气、受欢迎,必定会得到军民的认可。三是要以知识性增强军地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知识性是提高军地新闻报道可读性的重要因素。增强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就必须增强新闻报道的知识性。由于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的受众,既有省军区系统官兵又有地方领导干部和老百姓,许多地方人员对国防和军事知识求知若渴,而省军区系统人员也十分渴望了解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新生事物以及涉及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等,以便于开展工作。军民这种需求为增强新闻报道的知识性提供了大舞台。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就可用新闻链接的形式,呈现给军民读者。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国内新闻编辑室)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