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用新闻凝聚社会正能量

作者:王 杰 李 蕾

人物简介:佟慧娟,女,锡伯族,1974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犁,1998年7月进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历任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专题部记者、汉语综合广播《越生活越快乐》《健康百乐园》《寻医问药帮帮忙》《新疆名医堂》节目监制、综合广播高级业务指导,现任新疆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连续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30余次获得省级新闻奖。作品《我把光明献给你》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小雪,我要让你站起来》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为了让纳格拉鼓再次响起》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跨越民族的爱》《苞谷馕部长的神圣使命》《新疆雷锋—阿不力孜》等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18年11月,获得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1998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24岁的她,迈着青春的脚步踏入广播新闻事业的大门,立志用一生去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时光的书页翻过20个春秋,她用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在新闻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登上长江韬奋奖这个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领奖台。面对鲜花和掌声,她说:“只要我们把心沉下来,把根扎深了,时时睁大探寻的眼睛,就能寻找到最有时代气息的感人故事,就能捕捉到无法复制的感动。”

她,就是新疆广播电视台汉语新闻综合广播节目监制、高级记者佟慧娟。

采编路上,她是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

“做事雷厉风行,工作中冲劲十足,像个冲锋的战士。”这是相处多年的同事们对佟慧娟的评价。作为一名女记者,佟慧娟在新闻路上已走了21个年头了,她采编的新闻作品获得了一连串的奖项。可谁又知道,这些奖项的背后,凝结着她多少辛勤和汗水。

只有双脚踏在路上,她才会有灵感;只要面对采访对象,她就会充满力量。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1年来,佟慧娟长期活跃在基层一线,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她都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深入群众中采访。她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的60多个县市以及80%以上的乡镇,南疆、北疆许多新闻事件发生地,都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同事们称赞她“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在大江南北全面打响。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她主动请缨前往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去采访,面对人人避而远之的非典病毒,她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病房,用相机和录音笔记录下医务工作者妙手仁心、救死扶伤的画面和音频材料,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成功推出大型现场直播《众志成城抗非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病魔的感人场景。

2012年5月8日,佟慧娟得知一名叫笪秋香的苏州姑娘在前一天离世,她的眼角膜将捐给新疆伊犁27岁的哈萨克族姑娘巴依拉。记者的职业敏感使佟慧娟意识到这是个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当天,她便乘飞机从乌鲁木齐赶往千里之外的伊犁,采访了巴依拉和她的家人、医生等,及时与千里之外的直播间连线播发动态报道,还不时腾出手来拍摄图像视频,为后方融合新闻编辑提供第一手新闻素材。

巴依拉的手术安排在5月11日,佟慧娟飞抵手术地苏州跟踪报道。为了抢到第一手新闻素材,佟慧娟守在手术室门口用手机与新疆新闻广播直播间连线,及时采访了现场医护人员,将手术进展、专家现场解说同步转播。

为了不错过每一个新闻事件,佟慧娟时刻关注着巴依拉的一举一动,巴依拉出院后去看望眼角膜捐献者笪秋香的妈妈那天,笪秋香家所在住宅小区的电梯被当地媒体围堵得水泄不通。佟慧娟从楼梯一路小跑上到15楼,守候在笪秋香家门前,及时捕捉到了巴依拉见到笪秋香的母亲时难报大恩、涕泪横流的感人场景。

在持续12天的采访中,佟慧娟多次往返于新疆、江苏两地,行程两万余公里,获得了上万字的文字素材和十几个小时的录音材料。回到演播室,佟慧娟和同事们通宵加班,赶制出广播新闻专题《我把光明献给你》。2013年5月20日,广播新闻专题《我把光明献给你》通过微博、网络等形式广泛传播,新疆、江苏两地媒体广泛关注,全国多家网站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篇感人至深的报道,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6年9月,佟慧娟带队前往距离乌鲁木齐600公里的塔城驻村工作队采访,为了第一时间完成采编任务,佟慧娟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地工作,通联时常处于“掉线”状态,就连佟慧娟年迈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抢救,她都未能陪护尽孝,直到采访结束,才匆匆赶到医院探望。

对于广播新闻事业,佟慧娟的心中总是充满激情,她说:“每天出门如果忘记带采访机,我心里就会不踏实,总害怕错过什么。”

用“工匠精神”雕琢新闻精品

佟慧娟既是一名高产记者,也是一名善于采写精品的记者。她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以“工匠精神”细心打磨每一个文字,力争使自己采制的新闻成为精品。她策划的大量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广播活动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她将基层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现场,将普通百姓作为新闻报道的首要对象,将笔触伸向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将话筒对准身边的平凡人和普通面孔,创作出了大量带有浓厚“泥土”芳香和时代质感的优秀新闻作品。听她的报道,听众会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不少听众评论说:“她的报道总是充满温情,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走上节目监制岗位后,佟慧娟不断创新报道的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她致力于公共卫生专业报道,先后创办了《健康百乐园》《寻医问药帮帮忙》《名医有约》《新疆名医堂》等健康公益类栏目,其中《健康百乐园》和《名医有约》获全国健康品牌栏目一等奖。2017年,她创办了新疆首档“听声见人”的广播电视融合传播栏目《新疆名医堂》,结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打造广电科普阵地,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业界广泛好评。

2015年11月,佟慧娟和同事深入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其克乡亚博依村与当地驻村工作组9名成员同吃同住,挖掘工作组如何用纳格拉鼓解开百姓心中的那把“锁”的线索。其间,她多次走进农户家中挖掘素材,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数次易稿,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艺术家与农民们水乳交融的场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佟慧娟制作了新闻专题《为了让纳格拉鼓再次响起》,作品呈现了当前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该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成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创作素材。

用新闻凝聚社会正能量

在佟慧娟心中,“人民”两个字的分量重如泰山,她深知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时间记录者,更应该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对新疆媒体人而言,讲好新疆故事,事关民族团结、新疆稳定,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每隔2个月,佟慧娟都会乘“民族团结一家亲”专列前往南疆阿孜干巴格村去看望她的维吾尔族亲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挖掘鲜活的人物故事。

2014年12月初,身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塔城女孩王凯雪和“最美医生”范尉进入了佟慧娟的视野,她开始了持续5年跟踪报道的“长跑”。佟慧娟冒着暴风雪驱车连夜赶到塔城采访了范尉医生和患者王凯雪,制作了《小雪 我要让你站起来》的专题报道,塑造了向上向善的青年形象,成为促进新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典型教材。节目播出后,王凯雪受到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关注,社会各界纷纷解囊相助。经过两次手术,王凯雪成功脱离了轮椅。范尉返回湖南工作后,佟慧娟持续关注王凯雪的病情,接过范尉手中的爱心接力棒,帮助王凯雪筹集了15万元治疗费,使她顺利实施了第三次脊柱矫形手术,实现了15岁女孩像常人一样走路的梦想。

2015年初,佟慧娟在得知一个突发事件的消息后,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往救治伤员的医院采访,马不停蹄地采访了10多位医生、护士、警察和现场群众等相关人员,深入挖掘各民族在危难中互帮互助的典型故事,推出特别节目《好心人,你在哪里?》,向社会传递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

近年来,佟慧娟先后采访勇救女大学生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尼·居买尔、收养汉族弃婴的维吾尔族老人阿布力孜·努来克、新疆道德模范王燕娜、被誉为“苞谷馕部长”的米吉提·巴克、深受村民爱戴的村支部书记刘国忠、帮助新疆残疾女孩王凯雪站起来的“最美医生”范尉、扎根新疆木垒的山东姑娘许晓艳、“中国好人”笪秋香等一批全国和新疆先进典型。这些重大主题的新闻报道向社会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