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练兵备战报道的“三度空间”

作者:董 宾

摘 要:当前,全军兴起练兵备战热潮,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军事新闻宣传应紧贴部队的演训活动实践,紧密结合受众的阅读需求,不断拓展“锐度、角度、深度”三度空间,及时有力发声,聚焦练兵备战,讲好强军故事,借助系统观察、逆向观察、发散观察等多维角度,通过总结演训做法、推广练兵经验、鼓舞军心士气,提高对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

关键词:练兵备战;军事新闻;锐度;角度;深度

当前,全军兴起大抓练兵备战热潮,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军事新闻宣传更应当深入贯彻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紧紧围绕备战打仗这一中心要务,紧贴部队的演训活动实践,紧密结合读者和受众的阅读需求,不断拓展“锐度、角度、深度”三度空间,总结演训做法、推广练兵经验、鼓舞军心士气,提高对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

锐度,找准穴位精准发力

紧跟热点,及时有力发声。及时是新闻的优势,真正的新闻规律是时间规律。特别是当下,作战样式迅速更新,训练节奏不断加快,对军事新闻宣传的时机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军事新闻宣传只有紧跟备战打仗进程,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紧跟焦点热点,把握时机节奏,争取在最佳的时间刊发最适宜的内容,才能真正靠时效增强成效,靠速度赢得先机。

紧跟热点,贵在早、贵在快。只有抢到第一落点,才能更好地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2019年1月4日,中央军委召开军事工作会议,习主席发布开训动员令后,空军部队闻令而动、全面开训,迅速掀起实战化军事训练热潮。我们第一时间开设“铭记主席训令、投身练兵备战”专栏,刊发了一批空军部队落实训令的动态稿件。随后,又及时策划推出系列专题专版,充分展示空军部队聚战为战新思路、求实务实新举措、深训精训新状态,为空军部队落实中央军委军事训练工作会议精神和空军军事训练会议精神营造浓厚氛围。

练兵备战报道在抢抓第一落点的同时,还要掌握好第一解释权。应当满足读者和受众对权威信息的即时需求,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进一步提升政策解读、重要议题设置的反应速度,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新闻,同步组织好解读、评论等配合报道,紧跟形势,主动、及时发出权威声音,有效发挥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比如,前不久空军在军事训练领域部署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后,我们编辑部领导带头、明确分工,像领受打仗任务一样,拿出攻山头的劲头,连续撰写推出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深刻阐释此次整顿的目的意义,得到党委机关肯定和广大官兵认可。

对准焦点,聚焦备战实践。练兵备战报道要聚焦部队备战前沿、练兵一线,既关注战略转型等重要话题,也关注日常演训中的热点话题,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欢迎。

比如,未来战场,作战优势集中表现为信息优势,信息优势则高度依赖于数据优势,可以说是算术决定战术、算法影响战法。特别是近年来,空军部队训练模式加快转变、装备加速更新换代,更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提升开发数据、掌控数据、运用数据服务战斗力的能力。聚焦这个问题,2019年以来,我们先后刊发了《“数据便签”发挥助训威力》《大数据需要大家来做》《让保障加载“数据思维”》等10余篇稿件,从数据采集、共享、使用等不同侧面进行报道,引导部队树立赢在数据上、胜在精确上的思维理念。

再比如,我们从自然来稿中注意到,2019年初以来,很多部队扎实开展了战伤救护训练。未来体系作战,每名官兵、每个要素、每个节点的受伤损毁,都影响作战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都可能左右战斗进程和胜负走向。因此,人员受伤后能否快速得到救治,并最大限度地恢复战斗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先后在报纸重要位置刊发了《兼职卫生战士人人会战场施救》《一专多能司机个个善野外生存战伤救护》《填上作训服血型栏的空白》等大批稿件,并通过短评、编后等亮明观点:不管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专业,都应当练就战伤救治本领,确保战时会自救、能互救。系列稿件的刊发,为部队大力加强战伤救治等战场生存能力训练营造出浓厚舆论氛围。

突出看点,讲好练兵故事。融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宣传空间,也丰富了军事新闻宣传的形式内容。作为纸媒来说,要直面这种挑战,把头脑里的新闻现实和练兵备战的客观现实很好地对接起来,丰富表达内容,创新传播形式,特别要学会遵循传播规律,讲究传播艺术,对接受众需求,用通俗易懂、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练兵故事,让新闻宣传真正跟上训练模式的转换、训练实践的发展。

讲好故事,一定要有思想内核。练兵备战故事如果没有思想性、针对性,用笔墨再多也只是场面宏大、表面热闹,故事一定会因为缺少思想内涵而干瘪空洞。所以,开展练兵备战报道一定要把“内容为王”“观点立身”作为根本,不断开掘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新闻素材。

讲好故事,一定要深入基层。“顶花带刺”的新鲜素材,必须要到部队火热的演训实践中去寻找。必须坚持走进基层、走进演训场、走进官兵中间,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把准官兵思想脉搏,搞清练兵备战存在的难题,写出带着“热乎气”和“泥土气息”的好文章。比如,新法规新大纲在部队施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怎么样,还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困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编辑室几位同志分别到不同类型部队,或登上运输机感受飞行,或通过歼击机模拟机体验飞行,或到直升机训练一线,采写了很多具有鲜活故事和细节的报道。

讲好故事,一定要善于转化。很多作者采写练兵备战报道,往往就事论事、就技术说技术,常常涉及重大任务背景、装备技战术参数、战法训法创新成果、演训实践具体过程等等。这样既容易泄密,也过于专业,读者看不懂、不喜欢看。要学会把宏大的练兵叙事,转化为生动的练兵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兵器术语,转变为浅显易懂的通俗语言,把居高临下的说教,转化为入心入脑的引导,这样的报道才会有看点。比如,我们先后刊发的《百期小刊破解千道难题》《课题验证多了“对手与队友”》《随机测问多了“敌军与友军”》《指挥班子演练有了蓝军分队》等文章,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小角度进入,介绍了空军部队练兵备战的生动故事,实现了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角度,透过硝烟多维观察

炮火硝烟,是实战化训练的鲜明标志。然而,很多人采写军事训练稿件时,很容易只见硝烟,却看不到硝烟以外的地方。文章看似硝烟弥漫、攻防激烈、热热闹闹,细看则大多是场景记录、过程叙述、气氛烘托,表面上看很花哨,实际上内容雷同。时间久了,难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有人说,看和观察两个词有很大差别,看只是选择一个角度“见我之所见”,而观察则是善于选择不同角度“见别人之未见”。采写军事训练稿件必须敏于观察,善于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从相同中看到不同。实现这一点,必须掌握辩证思维,善于透过硝烟,对新闻事件进行多维观察。

系统观察,就要善于从点到面。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对练兵备战报道来说同样如此。要善于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站在信息化革命的潮头,站在打赢现代化战争的角度,观察审视实战化训练活动,从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切口角度。这样,才不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

比如,为了充分保证安全,以往空降兵跳伞训练,都是用自己叠好的伞。然而随着空降兵主战伞型发展进入“快车道”,降落伞折叠步骤增多、叠伞程序变得复杂,折叠训练占用时间长、牵扯跳伞员精力和拉长伞训周期,这种叠伞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前不久,空降兵某旅探索流程化保障叠伞模式,由空降勤务分队叠伞,将跳伞员从叠伞中解放出来。

对于这篇自然来稿,我们没有简单修改后刊发,而是注意到稿件里的一个“亮点”:由于习惯了实跳伞自己折叠,跳别人折叠的伞,部分官兵心存疑虑,而该旅领导率先示范,第一个跳。我们意识到,这既符合训令中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的要求,也彰显了领导干部不怕风险、敢想敢干的担当精神。为此,我们把《别人叠的伞,领导先试跳》作为文章的题目,并配发《改革创新勇于喊“跟我来”》的短评,树立了很好的舆论导向。

逆向观察,善于推陈出新。逆向观察不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对司空见惯甚至已成定论的事物和观点反过来思考。比如,随着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空军部队实弹实投的力度不断加大,不少基层报道员都注意到这个现象,撰写的不少稿件,大多都是反映投弹量和过去相比有所增加。

但一名基层报道员运用逆向思维,注意到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他们单位投弹量增长幅度没有那么大,但投弹精准度却有明显提高,这是为什么?他仔细观察发现,单位没有一味追求投弹数量,反而更注重实弹实投数据的积累分析,提高实弹打击的效益。“让每一枚弹充分释放效能”,他从这个角度采写的稿件,具有很强的启示借鉴意义。

此外,实弹是否等于实战?不少基层报道员带着反思的眼光去观察,发现了部队的很多新鲜事。比如,有的单位一次攻击包含多个实战动作,提高了训练效益;有的摒弃实弹投掷前先勘察阵地等惯性思维,设置逼真战场环境和对手,以实战化演练锤炼部队;有的纠正过去多轮攻击、打准就行的错误观点,强训飞行学员首发精准的攻击能力等。这些新闻稿件带有思辨性,刊发后引发了组训者的深入思考,推动部队实弹训练更加贴近真实战场。

发散观察,善于由此及彼。信息网络时代,一切都是开放发散的。对于军事训练宣传来说,要避免单向度思考,善于以联系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前不久,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与友邻航空兵部队展开了一次联训活动。按理说,这算不得新闻,因为,现在各兵种之间的联演联训越来越普遍。但里面一个细节吸引了编辑:友邻航空兵部队向该旅发来开展协同训练的邀请,当日值班参谋国江涛请示报告得到批准后,边启动协同训练预案,边协调兵力。20分钟后,一场空地协同训练拉开战幕。

这种高效率快节奏,和以前级级沟通、层层审批形成了鲜明对比。再深入调查发现,该旅建立了和兄弟单位的互学联训机制,双方每周都要相互通告训练计划,训练部门依据训练计划,可以提前统筹调整协同训练方案,为训前准备提供了充分时间。这个新闻充分说明基层部队联的意识更强了、合的机制更多了。稿件从这个角度破题,使新闻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深度,调整视镜研机析理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对于党媒的军事新闻报道来说,不能流于人云亦云,必须向深层次开掘,用思想性和深刻性引领舆论导向,特别是用对训练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未来演训的前瞻思考,推动部队的转型建设和实战化训练走向深入。

用好显微镜,见微知著把准导向。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这些变革都会给实战化训练带来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潜隐的影响。作为军事新闻宣传,如果失去了对这些变化的敏感,观念跟不上军事科技前进的步伐,军事思想的发动机就会熄火,军事新闻工作的舆论引导力就大打折扣。

2016年底,笔者赴空军某试训基地采访“金头盔—2016”对抗空战竞赛考核时注意到,新型空战综合训练系统在竞赛考核中首次应用堪称亮点。该系统运用大量客观数据进行裁判,有效避免了过去人工评估裁判易误判和漏判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系统的研制推广,为航空兵部队组织日常对抗训练和高技术条件下高强度对抗演练,紧贴实战研究空战战术,探索空战制胜机理,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客观评价和分析支持平台。

尽管当时这个系统还不够完善,但它绝对称得上是空军实战化训练深化发展的一个折射点。意识到背后蕴藏的深远意义后,我们围绕该系统组织了专题报道。在下一次的对抗空战中,我们又对该系统的改进应用进行了追踪报道。系列报道的刊发,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空军部队实战化训练和科研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对部队应用数据手段精准组训施训、监督评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用好透视镜,研机析理掌握规律。思想的引导,才是最有力的引导;规律的探析,才是更深刻的探析。空军部队兵种类型多,很多练兵备战的经验不太容易直接移植,但内在练兵规律却是可以掌握的。军事训练宣传应当多一些探赜索隐、穷尽原委的探析,多一些由表及里、掘井见泉的报道,增进部队对训练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自2016年以来,空军部队开展了“实战化训练规律大家谈”活动。《空军报》及时开设专栏、组织专题,对“大家谈”活动进行引导,使空军官兵的观念闸门彻底打开,思想洪流倾泻而出,智慧源泉竞相迸发。同时,我们还抓好对“大家谈”推介,使之在部队得到深化、转化、固化,成为指导开展训练的锐利思想武器。

2019年开训以来,空军部队铭记习主席训令,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开展作战问题研究,遵循制胜机理创新战法训法,真正贴近现代战争本来面目练兵,努力把对手研透、机理搞清、能力练强,迅速全面掀起训练热潮。《空军报》开设《瞄准强敌练硬制胜招法、推动实战化训练创新发展》栏目,对空军部队瞄准强敌研究破解作战训练问题,创新理念模式方法,深化实战化训练等探索实践及时进行报道。

用好瞭望镜,前瞻视角预见未来。

新闻工作本身就具备“时代瞭望者”的职能使命。对于练兵备战报道来说,也要有前瞻视角,预见未来,既要充分反映真实,更要及时报道真知,既要加强舆论引导,又要加强思想引领。

比如,随着智能时代越来越近,可以预想到的是,战机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对飞行员来说,要想更好地驾驭战机,就不能简单把战机当工具,更要当成可以交流沟通的“战斗伙伴”。这就要求飞行员不仅会操控战机,还要学会用数据等“战机能听懂的语言”与其交流,还要增进人机交互的融合度等等。我们在稿件中适当地进行引导,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利用“话说明天的战争”栏目,发动空军部队官兵开展“头脑风暴”,着眼打赢明天的战争,积极开展战法训法创新,汇聚了官兵很多智慧火花,为空军练兵备战作出了应有努力。

(作者系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一编室编辑)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