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为战而生——阎吾和他的情景新闻

作者:■ 曾彬蔚

阎吾既是“一匹识途的老马”,也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他晚年的诗作《戎笔》写道,“十六从军惜白发,一生未曾下战马,驰骋写军赋,至今笔生情”,是对自己作为军事记者奋斗一生的最好概括。于抗战硝烟中参加八路军并投身我军新闻宣传事业的阎吾,在长达五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三个“最”:参加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渡江战役,他随部队第一批渡江;汉城撤退,他最后一批撤离;解放一江山岛,他与战士们“踏平怒海万顷浪”……在数十次战役、战斗中,他冲锋陷阵,屡历艰险,采写了诸如《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情景》《杜聿明匪部最后覆灭情景》《克节朗河巡礼》《是可忍孰不可忍》等大量歌颂英雄人物、鼓舞人民、揭露敌人的新闻名篇。

阎吾被称为新闻界的“情景记者”,他独树一帜的战地情景新闻破除了以往军事新闻在消息、通讯中普遍存在的平铺直叙、抽象概括、缺少生动事例等缺陷,是我军战争年代珍贵历史瞬间的独家记录。对于“情景”二字,阎吾认为“情”饱含了对战斗的豪情,对火热一线的专情以及对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深情;“景”则是出现在战斗第一线的一个个闪光的瞬间。“情”是“景”的灵魂和主题思想,“景”是“情”的体现和材料支撑。阎吾身上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和职业素养,使他能够开辟出“情景新闻”这一独特的新闻报道风格,本文通过展现阎吾军事记者生涯和精彩作品的一些片段,以此窥探一二。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站在时代高度采写新闻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的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军事报道首先是政治报道,它是为政治服务的。战场情景新闻不是为写情景而写情景,它是生动反映战斗胜利,及时配合政治斗争的一种好形式。阎吾的情景新闻篇幅不长,往往只有三五百字,但读来总有“匕首投枪”之感。究其原因,就是阎吾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随时了解敌我态势,知道抓取什么材料才能取得舆论宣传斗争的主动权。因此,他的军事新闻报道总能找准要点,将局部事实与整体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服务。

阎吾的作品《三江口上的爱民炮》是一篇具有时代高度的新闻作品。渡江战役打响前,由于我军长期在华北等地农村进行革命斗争,江南城市人民缺乏对解放军的了解。因此,战地记者不但背负着要报道我军如何打败蒋军,还要告诉人民我军不会扰乱市民生活的为人民、爱人民的宗旨。阎吾选择了反映我军遵纪爱民的事迹进行报道,将解放军“仁义之师”的形象生动展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948年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被歼,徐州蒋军向亳州仓皇逃窜,蒋介石为稳定军心,捏造了所谓的“徐州会战大捷” 来掩饰败绩,欺骗舆论,指令报馆出“号外”以庆祝“胜利”。阎吾得知此消息后,不顾刚刚随部队在徐州南将军山打完阻击战的疲惫,从参谋处抄了一份行军路线图,拿了两个高粱窝窝头,撒开腿就向西奔,决心赶上溃逃的敌人,一路跟随敌军并写下《徐州匪军西逃时的狼狈相》。该作品描述了阎吾一夜急行90公里,经萧永公路到瓦子口等地的见闻,将蒋匪“没头没脑地逃命……坦克、汽车夺路逃跑,自相践踏”的情景报告给了全国人民,戳穿了蒋介石“战略性转移”的谎言。消息播发后,引起了国民党南京军政要员的恐慌,纷纷开始另谋出路。

阎吾在军事新闻选题、采写的过程中,不仅时刻关注军事动态,还更加注重养成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有些事应该及时揭露澄清以正视听,有些事则需要暂时搁置以顾大局。

二、奔腾在火热的一线,军事报道阐释战斗豪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入战地生活是军事记者的必修课。阎吾毕生都奔走在火热的战斗一线,他坚决反对坐在高楼大厦里想点子。在多年的采访报道中,阎吾所使用的素材均来自现场观察记录。他告诫青年记者,“千万不要从编辑部的题目出发来采访,编辑部说现在要个什么例子,你就赶紧找个什么例子,那样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写出自己的感受来!”“情景记者”名号的获得,不仅是因为阎吾在写作上有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总能在最前沿的阵地上用直接观察的手段,像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新闻事件一样,通过生动描述把珍贵的历史资料“记”下来。

解放军强渡长江时,阎吾被分配到后续部队采访,对于风险无法预测的激烈战斗而言,这是最稳妥保险的,可阎吾心想,这样伟大的历史进军,自己若不能随第一批部队渡江,岂不抱憾终生。战役打响时,他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流水,顿时热血沸腾,跳上一支突击船,冒着枪林弹雨,直抵南岸。他跟着部队冲进敌军地堡,从敌人尸体上搜出蜡烛点燃,用五分钟就写好了《强渡长江的情景》,让返程的水手带回北岸播发。此稿的迅速及时,得到了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的通报表扬。

1951年秋,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不久,美方代表凭借其海空优势要求把军事分界线划到“三八”线以北,在被我方严词拒绝后,美军向事先约定好因谈判而不受攻击的汶山至开城公路进军并攻击我军大德山阵地。炮声将板门店谈判会场的门窗震得沙沙作响,美方官员自以为得计,彼此使着鬼脸。阎吾怀着愤怒的心情,立刻从会场赶赴战场,冲上大德山上“八八点六”高地,此处离敌军阵地仅有百余米,但战士们英勇阻击使敌不仅不能前进半步,反而在多次冲锋后将尸首留在我方阵前。阎吾根据一线的见闻,写成一篇名为《这里没有你们的发言权》的战地通讯,将会场与战场、政治博弈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我军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得了优势。

激情是记者的动力。阎吾的激情来自他在战争中不断培养出的战斗豪情。他将战斗豪情比作记者的“磁石”,有了它,许多材料就会往自己的笔记本上跑;没有它,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来也会笔尖发涩,像挤牙膏一般,写不出感人的作品。

战斗豪情的延续首先就是要把自己变成部队战斗的一员,阎吾在观察炮火连天的战场时总会想到自己能为前线的胜利做些什么?连队进行政治教育,他就帮忙办墙报;连队开伙,他就帮炊事班洗菜做饭;在朝鲜战场上的加里山战斗中,他甚至无意间临时“客串”起了作战科科长,指挥部队强攻美军第二师的纵深阵地,在攻下一个制高点后,接着指引部队打垮了敌人的一个营,从而扭转了战局。真正尝试过战争滋味的阎吾,会把自己的情愫全部倾注到所写的英雄人物事迹上来,从而把许多现成的“死”材料变“活”了。

三、艺术性的情景写作,捕捉伟大事件的闪光瞬间

关于写作的艺术性,阎吾认为:“现场新闻篇幅短小精粹,时间性强,不能精雕细刻,不是作工笔画,一定要用白描的手法去写,做到文笔简洁形象。”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着重于人物和外部轮廓的描写,墨线勾勒,不上色彩,不加背景,呈现其原有风貌。使用白描手法的新闻作品则具有简练传神、质朴实在的特点。白描手法与点睛手法巧妙兼顾是阎吾情景新闻写作的主要技巧。他在数百字的内容中,先以寥寥数笔的白描勾勒整体和局部环境,行文到关键之处再用点睛之笔升华全篇的主体立意,白描生景,点睛生情,实现了情景交融。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情景》充分地展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全篇以绝大部分白描勾勒之景搭配点睛升华之情,巧妙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卷。文章开头写道:“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用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渡江英雄们登场的壮阔背景。这是一幅非常具有层次感的立体图像,近处的大炮,远处蒋军阵地上的一片火海,高空中炮弹划出的火线,不远处被炮火映红的江面。白描勾勒出的景是真实发生的场景,并非主观杜撰,既具有新闻所需的真实性,又在文学的艺术性上展现了画面的张力。文章最后写道:“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短短几句话,把军民团结一致的精神、敢打必胜的信心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极普通的日常口语,经过“白描”手法呈现,显然比大段的议论说理更有情感力量,也更有说服力。

动作、语言与场景融为一体,读者可以从中想像我军节节胜利,蒋军纷纷溃逃的情形。尤其是结尾那句“南京再见”巧妙地凸显了广大军民的喜悦心情,也预示了事件未来发展的方向,突出了新闻的动感,点睛升华的“情”巧妙地蕴藏于细致刻画的“景”之中,不浓不淡,恰到好处,这就是阎吾情景新闻的艺术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