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美国防务研究智库涉华舆论生产与传播研究

作者:■ 张智伟

摘 要: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深度调整,涉华议题成为美国防务研究智库的重点研究对象。美国防务研究智库不断扩大涉华研究的领域和舆论影响力,为美国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美国防务研究智库涉华舆论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对于加强我军事领域智库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防务智库;生产与传播;启示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涉华议题日益成为美国防务研究智库的重点研究对象,智库涉华舆论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考察美国防务研究智库涉华舆论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对于加强我军事领域智库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政策专家:在人力上下足了血本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出版的《2017年全球智库报告》,外交关系协会、兰德公司、新美国安全中心均被列为美国国家安全研究领域顶尖智库。三家智库分别成立于美国智库发展的三次浪潮之中:外交关系协会成立于1921年,是美国少数实行会员制的智库组织,目前有超过5000名会员,美国很多著名的政商学界人士都是其会员,有学者对协会会员在政界和商界的任职情况进行分析后指出:外交关系协会处于美国民主网络的权力中心;兰德公司成立于1948年,其倡导的技术主义观主导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军事研究趋势和战争理念,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智库之一,有近2000名职员;新美国安全中心成立于2007年,中心的两位创办者于2009年分别担任助理国务卿和副国防部长。

随着注意力不断向中国聚焦,智库形成了新一代涉华研究专家群体,共同的东亚或东南亚研究背景赋予涉华研究普遍的亚太安全视角。近10余年来,中国问题研究逐渐成为智库研究重点,如兰德公司在唐仲英基金会资助下,于2007年成立唐氏中美关系研究所,并于2017年设立中国政策研究讲席教授职位。中国问题进入智库视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资深涉华政策专家,包括外交关系协会易明(Elizabeth Economy),兰德公司蒂莫西·希思(Timothy Heath),以及新美国安全中心伊利·拉特纳(Ely Ratner)等人。值得关注的是,智库涉华政策专家大部分是东亚或东南亚研究的老手,因此更倾向于从亚太地区力量格局调整和秩序演变的视角分析中国问题。可见,美国防务智库涉华舆论生产与传播研究,在人力上是下足了血本。

二、创新理念:成为涉华舆论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者和引领者

2017至2018年间,三家智库共生产涉华议题网络传播报告362篇,其中外交关系协会 176篇,新美国安全中心80篇,兰德公司106篇。

智库涉华研究的观点表达通常会突破官方的表述范畴。其所谓中国对美国际霸权、地区主导权、科技领导权的挑战是贯穿多个议题的核心观点。在探讨中美竞争时,智库往往在官方政策框架外超前一步,如多篇报告围绕中美在太平洋地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及后果进行分析。362篇报告中,仅标题中包含“战争”(War)一词的就有17篇。其中围绕中美竞争这一话题,智库先后提出“科技冷战”“新冷战”“下一场战争”等概念、观点,被美国舆论界、战略界广泛引用,成为涉华舆论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者和引领者。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联动决策: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

智库舆论为美军涉华决策提供合理性证明。以人工智能议题为例,2018年外交关系协会和新美国安全中心密集发布24篇研究报告,主要观点包括所谓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科技主导权,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科技的发展被运用于中国军事领域,同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也受到研究者高度关注,如新美国安全中心兼职高级研究员埃尔莎·卡尼亚的研究报告《中国国防创新新前沿: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提出,中国在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可能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转化为军事运用,战略性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将帮助中国开创军事力量新模式。

同时,智库舆论还成为决策体系内部斗争的载体。以核政策议题为例,2017年间,新美国安全中心和兰德公司围绕中国核力量和核政策发布10余篇研究报告,为美军加强核力量建设进行舆论预热。其中与美国海军关系密切的新美国安全中心围绕所谓“中国威胁论”绞尽脑汁,诸如中国导弹部队对美国亚洲基地日益增长的打击能力是美国亚洲利益的最大军事威胁、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内涵是模糊的、中国很可能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等等。这无疑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

四、整合媒介:形成了新的智库网络传播矩阵

随着网络传播和网络政治动员在美国的快速兴起,美国智库将营销领域的媒介策略概念引入智库传播实践,发展出了独特的媒介运用策略:运用政治评论网站、政治博客等舆论平台,实现与精英群体观点交流;利用智库网络传播矩阵为受众提供及时的信息获取平台,同时实现低成本的全球推广;借助大众媒体拓展受众,影响公众舆论。多种网络传播手段的整合运用,使智库涉华舆论,成为美国涉华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美国防务研究智库涉华舆论生产与传播,形成了新的智库网络传播矩阵。政论网站、政治博客将智库涉华研究与政治精英群体相连接。专门的政论网站如《外交政策》等杂志网站和政治博客如法律战网站(Lawfare)是美国政策专家、决策者等政治精英发表言论、交流观点的重要社区。与学术期刊不同,政论网站和政治博客属于高端的舆论平台,被称为美国“政治版图中关键性的一部分”。362篇研究报告中,有90篇发表在政论网站、政治博客,发布数量较多的平台包括《外交学人》《国家利益》《外交事务》等杂志的网站,法律战、暗礁之战(War On The Rocks)等网站。

智库网络传播矩阵为涉华研究国际化传播提供了便利。外交关系协会网站(PC版)每月近110万次访问中,有超过半数即55万次来自境外,其中来自中国的访问有3万次。

五、结论与建议

在舆论生产传播和态势塑造方面,美国防务研究智库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基于培养“明星式”“媒体型”专家为研究者提供组织平台和成长路线设计指导;强调研究成果表达的原创性、创新性甚至是颠覆性;紧扣政策议程设置研究选题和传播议题;重视专业性系统性的传播策略。凭借对网络传播手段的娴熟运用,美国智库更是形成了强大的全球传播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智库传播已自觉融入美全球传播体系,纳入美战略传播,不遗余力为其实现全球战略目标服务。近年来,随着美国战略界、舆论界将中国定义为所谓“战略竞争对手”,美国防务研究智库为决策圈对华政策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替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华政策和理念“制造同意”,并且利用其所谓“客观中立”的研究者形象,影响他国民意和决策,为美国拉拢盟友伙伴遏制中国崛起营造话语和舆论生态。

美国智库涉华舆论生产与传播启示我们,从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视角看,军事领域研究智库既扮演着决策咨询角色,也承担着舆论引导和话语权建设职能。智库应在增强研究成果深度的同时,提高研究成果的声量,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际格局走向的重大问题上,既要深入研究,又要积极发声,将研究储备转化为国际舆论影响力,甚至让研究成果配合舆论传播,推出具有持续影响的数据型、实时型、实用型成果,为提升中国军队国际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我军事领域智库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应在智库体制机制、成果产出、议题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改进创新:一是理顺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智库建设顶层设计,理顺智库组织管理、研究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破解智库在人才引进、服务决策、引导舆论等方面的制度性约束,逐步培育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思想市场,同时制定有效规制,形成智库思想市场“培育”与“规制”相辅相成的两翼,共同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思想创新与有效管理机制,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二是推出具有独创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突破,做新理念、新观点的领跑者;在研究表达方面做好包装,增强国际话语表达的锐度,避免“千人一面”,与官方表述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的格局。三是研究议题与政策动向有效对接。研究方向应当密切关注并反映政策动向,在政策制定与推行过程中深度介入,提高政策影响力,逐步打造一批有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四是整合运用媒介资源。注重借鉴现代传播和营销理念,充分发挥传播、营销专家和资深从业者的作用,搭建全媒体智库传播平台。与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专业化的传播方式为重大研究成果组织推广运用。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姜兴华 实习学员:曾彬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