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连队千字新闻写作细节谈(二)

作者:■ 郑蜀炎

摘 要:连队风貌见闻性新闻,是一种反映基层建设新风貌的常用文体。写好风貌见闻性新闻,是军事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本文以三篇连队风貌见闻性新闻的写作为例,探讨连队千字新闻写作的三个细节。

关键词:连队千字新闻;风貌见闻性新闻;写作细节探讨顾名思义,连队风貌见闻性新闻,是一种反映基层建设新风貌的常用文体。对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写好连队风貌见闻性新闻是必备的基本功,也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重要体现。本文以三篇连队风貌见闻性新闻的写作为例,探讨连队千字新闻写作的三个细节。

【精选例文】

退伍战士罗永雄家中来急电……

今天上午,成都军区驻滇某工兵团特务连收到本连刚退伍的布依族老战士罗永雄的一封电报,上面只有8个字:“雪中送炭,终生难忘。”

故事是从12月2日开始的。这天中午,连队收到贵州省晴隆县发给罗永雄的电报,而罗永雄当天上午已上了退伍返乡的火车。连队干部打开一看,都愣了—“家中失火,房屋烧尽,速归解决。”官兵们都知道,罗永雄父母长期患病,家中只有一个小妹,一回去便面临这样的灾难,让他怎样受得了啊!党支部书记樊长明、副书记李富兴商议后,决定把这一情况通报全连同志,大伙得知后,便纷纷捐款捐物。连长、指导员带头捐了40元。司务长柏根先母亲生病,刚攒了一笔钱准备买药,也从中挤出了30元……全连官兵共捐款563元、粮票60公斤、衣服24件。第二天一大早,连里就派人赶到邮局寄出去了。

(刊于1991年12月7日《解放军报》第1版)

【细节解读】

抓住“短平快”

可能你不相信,这个小稿居然是个头版头条。且听我从头说起。那天上午去团里采访,下车就听到大家在议论这件事。这样感人的新闻肯定是要写的,但有两个选择:一是放长线补充材料写大稿,二是“短平快”当天发快讯。各有利弊,待到了连队,现场捐赠的气氛让我马上有了新闻冲动,决定马上就写—这么真切的战友情,这么鲜活的新闻,加上又正是老兵退伍期间,尽快传播比写大稿更有价值。于是,我在午饭前就作为一条快讯发回。

发头版头条固然有点偶然性,但写“短平快”的稿却值得呼吁。现在似乎有个习惯,发现好人好事后,先按下不写,硬要慢慢地攒成所谓典型。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该大当大。但我们毕竟是以抓新闻为主业,让读者尽快获取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样快写快发,自己能够从中得到写作的愉悦,何妨一试。

【精选例文】

小屋的故事

说的是某团三炮连的一间小屋,还不到7平方米,但它却引出一段情深意浓的故事。

今年初,连长陈鹏和女工郑志红领了结婚证,但因营房紧张,婚期就这样拖下来了。

转眼已是莺飞草长的3月,战士们看不过去了,有的说:“连长你无所谓,可不能苦了嫂子。”大家思来想去,腾出了放生产工具的小屋当新房。

陈连长蜜月未满,二排长胡万顺的妻子来队了。怎么办?连长和排长“争”了起来。陈连长说:“你们难得银河相会,该有个团聚的地方。”胡排长说:“我们老夫老妻,该让你们度完蜜月。”

这里正各有各的理,那里郑志红已把小屋腾出来了。陈连长两口子连推带拉,把胡排长夫妇送进小屋,然后便各自回集体宿舍了。

胡排长两口子相聚才一个星期,4月15日,饲养员谢孔玉的未婚妻来队了。怎么办?胡排长刚张嘴,妻子抢先说:“不用说了,咱们照连长和嫂子的样子做。”夫妇俩当晚到一家旅店住下,第二天一早,胡排长便送妻子上路回乡。

小谢的未婚妻一住进小屋便听到这个故事,她对来看望的干部战士哽咽着说:“住这样的房子,有这样的兄长,我真幸福……”

(刊于1991年6月20日《解放军报》第2 版)

【细节解读】

新闻也得有“情商”

类似的故事多数是从闲聊得来的,正儿八经地采访时一般听不到这样的新闻线索。新闻写久了,对重大事件、热点问题都有很强的敏感度,这当然是优点,但也容易产生一个副作用—习惯于以所谓“硬件”(立了什么功、获得何种奖项等等)来取舍新闻。没错,立功获奖背后大都是有新闻的。但它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现实中值得去写的、应当去关注的远不止这些。

有个词叫“情商”,这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官兵们的青春风采、戎马壮歌,常常是通过细微的一枝一叶、一点一滴折射出来的。有些故事(如这小屋)可能达不到组织上给予立功评奖的档次,但却从另一角度展现着官兵们的情怀与风韵。

依我多年文字生涯的体会,那些充满了浓情挚意,将家国之重包容在儿女情长之中的故事,因为不是硬捏生憋出来的,写起来不费劲,在编辑部也走得很顺当,亦很受读者欢迎,何乐不为?这里所需要的是开发和培养自己的“情商”。新闻不是立功名册,千万不要把那丰沛的内心世界、深厚的悠悠情怀过于功利化,特别不要因“硬件”而使“情商”退化麻木。

【精选例文】

“不收解放军的钱”

荆江洪区一线部队的司务长们,近日来在买菜时遇到难题。他们为难不是买不到菜,而是很多摊主根本不收钱。

记者今晨跟着济南军区某坦克师两个连队的司务长先后来到公安县的闸口镇和石首市蔬菜市场,想探个究竟。

才到闸口镇菜市,记者心里顿时一热:约一半以上的摊位上,都摆着用各种字体书写的标牌:“供部队的菜,钱已付”“不收解放军的钱”。这些摊主还大声地招呼:“解放军同志,这里的菜好。”

向摊主们询问,不收钱亏本怎么办?他们说有人已先付了钱。问付钱人是谁,他们都含笑摇头说:“不知道。”

这些牌子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奔波半天,终于了解了个大概:养鸭个体专业户王俊松“八一”那天,买了4拖拉机的柴火、猪、鱼、菜、蛋送给抗洪部队。可部队硬是付了钱,他觉得心意没尽到,便和菜场里几个熟悉的人打了招呼,让他们不要收解放军的钱,由他统一来付。可这些个体摊户谁也不要王俊松的钱,干脆直接打出了“不收解放军的钱”的标牌,以表明自己的心意。

石首市笔架山蔬菜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摊位的标价牌分两面,一见部队的人,便翻了过去。记者记下几种肉菜每一市斤里外的差价:猪肉6元、5元;冬瓜3角、2角,梨7角、5角……对部队的优惠价格大约在20%左右。

这时,记者见一同前来的某教导队司务长曹光林在那头和摊主“吵”了起来,只见他拿着钱往摊主王大木的怀里塞“你一定按价收下!”“我就只收这么多!”王大木双手往外推,“白送你们不要,少收点钱还不行吗?”小曹苦苦一番解释,摊主才无可奈何地收下了钱。

为此,记者采访了石首市笔架山菜市场管理人员刘洪,询问价格问题是不是上级有要求。他坦率地告诉我们绝对没有,这真是没想到的……

(刊于1998年8月18 日《解放军报》第4版)

【细节解读】

不妨学点晚报的社会新闻

大家都爱看晚报上的社会新闻,事不大但新鲜有趣,且离自己很近。其实,军事新闻也可以写类似的稿子。“98”抗洪采访中,初闻此新事,心里便顿时一热。新时代的鱼水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民关系……不少大题目涌入脑中。可细一想,抗洪正在较劲时,谁有空来看这些。这时想到了晚报上的社会新闻—不加评论地把事拎清捋顺,当一个纯粹的记录者,让新闻本身来说明了一切。我也照此办理,不加修饰地客观地把事情过程讲完就打住了。

千万不要小看社会新闻,“存在就是合理”,而所合之理,就是广大读者的需求,就是要以各个层次的读者为念。这种稿,不一定深刻但要清晰,道理是通过对新闻的选择来表达的。所以,关键是要把事情的过程及衍生出的枝叶蔓藤交代清楚。这就要求采访必须非常细致。你可以不去问当事人“是怎么想的?”但必须把他当时“是怎样做的”点点滴滴搞清楚。

当地集市一早开张,集散人走,这一把抓不住就扑空了。于是,在大太阳下抓紧采访,汗水都滴在了本子上,好在身着一身迷彩服就是最好的介绍信。记得光各种菜价就记了几十项,各位摊主有名有姓的也有十几位。这也让我明白,稿件不分大小,要想好看,没有不费劲的。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原记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