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用新视野观察军营新变化

作者:■ 陈典宏

摘 要:军事记者只有用新视野观察军营新变化,才能写出有时代感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本文重点结合近两年采写《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部分稿件,探究新时代如何创新军事新闻深度报道。

关键词:新视野;新变化;新角度

站在新时代高度,“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作为军事记者,只有用新视野观察军营新变化,才能写出有时代感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本文重点结合近两年采写《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部分稿件,探究新时代如何创新军事新闻深度报道。

一、拓展视野,努力提高“看得远”的能力

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作为军事记者,想要扮演好新时代“瞭望者”的角色,具有开阔的新视野至关重要。

何谓新视野?就是军事记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航向,以拨云见日的冷静思考、理智判断,深邃洞察军营发生的一切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以此为“富矿”进行深度挖掘,新闻报道才更容易有深度出精品。

科技强军是时代赋予军队建设的重要使命。习主席深刻指出,要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全军大力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使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在全军蔚然成风。由此可见,提升官兵科技素养,不仅是统帅的关切,还是我军一道必须跨越的坎,更是军事记者必须高度关注的时代课题。

经过深入思考和调查,我以《这么近,又那么远》《谁来配发创新思维的“校靶器”》《科技素养:在官兵大脑里搞建设》为选题,连续用3个整版的篇幅,把我军官兵科技素养放在更为广阔的时代坐标中去考量,使我军官兵科技素养的现状与问题、实践中的创新与探索,得以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呈现,借此引发读者和部队的深入思考,从而多方位、多维度培育官兵的科技素养,让官兵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借助科技之翼,制胜未来战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的这句词句,广为流传。对军事记者而言,拓展新视野,提高“看得远”的能力,同样需要经历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过程。这就需要军事记者从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经过一个痛苦的思考、沉淀、升华的过程。同时,还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一个基层主官、普通一兵、一名刚入伍的新战士……用心感受时代脉动,用思想的火花启迪智慧。如此,军事记者才能在强军兴军的时代洪流中,敏锐地捕捉到内涵丰富的新闻线索。

二、聚焦变化,创新讲好军营“新故事”

故事是“世界语”,用“世界之语”讲好中国故事是个时代课题。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善讲故事是习主席的高超本领,也是军事记者的必备技能。习主席讲陈望道“信仰的味道”、徐解秀“两床棉被”、梁家河“共同插队”等众多充满深意而又亲切的故事,让人倍感温暖,充满力量。作为军事记者,我们要向习主席学习讲故事的艺术,用思想贯道,用艺术启道,帮助人悟道。

2017年夏天,新排长到部队报到之际,我在第75集团军某旅采访时,和某标兵连队指导员李光辉聊起新排长话题。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阳光自信、成熟干练、带领连队重新夺回“集团军基层标兵连队”殊荣的指导员,刚当排长时也曾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磕磕绊绊。难忘光辉岁月的初心如磐、信念永恒,李光辉的每一段军营旋律,都澎湃着拥抱新时代的情感热力。顺着这一线索,我深入调查发现,新排长大多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刚到部队,干劲很足的新鲜期;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无所适从的迷茫期;遭遇挫折或厌烦日常工作的颓废期;适应新岗位新环境,调整好工作状态的适应成长期。而对200余名排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接近一半的人不想在排长岗位带兵,或者想调进机关或其他非作战部队。

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据此,我经过深入调查,以《宽容与鼓励:给新排长最好的“见面礼”》《新排长,该如何去掉这个“新”字》为选题,用了近20个个体案例,既告诉新排长铁马秋风般的诗和远方,大多由眼前无数零七八碎的琐碎铺陈而成。也呼吁各级对新排长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帮扶,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干事创业。文中呈现的是他们最平常最自然的状态,选取的是其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有的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排长,不仅在第75集团军,在全军的任何一座军营,他们无处不在。读者一方面真切感受到新排长成长之初的迷茫;另一方面也为更多新排长开启了人生规划的实用思路。

记者的观察是冷静的,记录也是冷静的,但字里行间可以有温度。讲好故事需要记者具有深沉的情怀,把笔触放在基层,把目光聚焦在官兵身上,用一个个富有时代性的人和事,输出“军营故事”,传递军营“正能量”。

“卷中识尽古来人,笔下文章日日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在时间的长河中奔流嬗变,每时每刻都在不断闪动着新鲜的词汇。改进文风,军事记者应积极主动向广大官兵学习质朴的语言,才能让军营“新故事”流传更广。

三、改变视角,敢于碰触痛点难点

记者心怀诚意走基层不难,难就难在怎样从旁观者变为“融入者”。“身入”更需“心入”,记者视角向下,笔头朝下,通过真心诚意的采访,就能使澎湃着血性阳刚的强军故事得以立体呈现,带给受众的才能是“直抵心灵深处的触动”。

任何新闻的衍生,都出自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寻觅新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故事,进而用微视角、小切口折射大观照,思人所未思,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道人所未道,这样的故事化报道,不仅具有可读性,更具有启迪性。

军事报道要忠实反映时代,讲好故事,就不能回避官兵的痛点、部队的难点。我采写《透视一名基层军医的军旅样本》这篇深度报道,通过讲述基层军医陈波的个人境遇,报道了整个基层军医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被边缘化、业务渐失、前程难期的现状。正如一名基层军医的匿名留言那样,让人心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里充满了等待,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甚至两年,或许更久。可是,等着等着就老了,等着等着梦就破了,等着等着路也看不见了……我是一名军医,如果需要我,请好好待我:如果不需要我,请放我离开……”在故事情节的组织中,我选取了10多个感动点、冲突点、转折点,通过个体的经历和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从多个侧面真实再现了基层部队军医的现状:他们渴望成长,却难有上升途径,有着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酸楚。

我从独特的角度进入,用人物命运触摸时代的脉搏;寻找人物背后的故事,从真实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内心,呈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个体中映射群体,用新闻的影响力为特殊群体鼓与呼,体现了军事记者的敏锐视角、专业态度及责任担当。正是选择了军队中庞大的基层军医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个体命运碰触他们的痛点难点,让这一报道影响广泛,得到了基层军医的普遍认同,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对基层军医这一群体的关注。

军队媒体的重要责任在于及时发现并且大胆回应官兵关心、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作用,通过故事化的表达反映官兵的合理诉求和呼声,传递权威声音,引导问题切实解决,激发出受众的关切心与同理心,进而达成共同叙事的效果。

置身改革大潮,军事记者需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用心感受答卷人追梦人万众归心奋进新时代的强劲动力,更应忠实记录“改革阵痛”和“震荡效应”,用敏锐眼光捕捉变革之痛、改革之新。

变革的新时代,是新闻的富矿;个体的命运,是时代的缩影。在深度报道《从卫生队到卫生连:一字之变的背后》中,我选取了卫生连这样一个样本,通过透视军队基层卫勤分队改革,折射改革之难、之痛、之新,并将思考与发现转化为打动人的文字,不但真实记录伟大时代,更能助力实现伟大时代的伟大目标。

“官兵在哪里,鲜活的新闻就出现在哪里,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哪里。”改变视角,敢于碰触痛点难点,需要军事记者持续深化“走转改”,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既要聚焦宏大主题,也不忽略细微观感,才能见人所未见,写出富有时代感的好作品。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驻南部战区分社广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