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给媒体领域应用带来的变化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完善,媒体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运用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增加,给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注入新鲜血液,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使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为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宽阔、更长远的路径。媒体只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在新闻生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才会如虎添翼。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体;变化
互联网+方兴未艾,媒体正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智能抓取推进信息采集的便捷化
当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时,新闻素材的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和广泛。人工智能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抓取的数据,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可以为新闻生产提供原始材料。而且通过运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可以判断用户对于热点新闻的追逐情况,以确定合适的新闻选题及新闻版面配置等。2009年,Google通过分析5000万条美国人检索最为频繁的词汇,并将这个数据和美国疾病中心在2003—2008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建立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最终成功预测了2009年冬季流感的传播,甚至可以具体到特定的地区和州。
2010年10月23日,《卫报》利用维基解密的数据将伊拉克战争中所有的人员伤亡情况均标注于地图上,形成了一篇“数据新闻”。地图上一个红点代表一次伤亡事件,鼠标点击红点后弹出的窗口则有伤亡人数、时间、造成伤亡的具体原因等方面详细说明。密集的红点多达39万,十分醒目。此新闻一经刊出立即引起轰动,为推动英国最终做出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大减轻了人工繁琐盲目的新闻线索搜集工作,甚至可以发现一些记者难以发现的新闻线索,但有些新闻线索之间的关系以及新闻线索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需要人工把控,以减少机器被误导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可能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在互联网领域数据爬取合法性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也确有不法分子利用数据爬取进行黑色交易。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加强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打击网络犯罪,这将对数据采集公司产生一定影响。
二、机器人写作使新闻内容生成多样化
机器人写作无疑是现阶段让记者倍感压力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最早出现于美国信息供应商汤姆森金融公司的机器人,在2006年3月运用电脑程序代替财经记者自动撰写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科技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开发了一款可以自己编写一些比如体育、财经类的简单事件新闻的软件,名叫WordSmith。雅虎、美联社的相当一部分新闻就是由这位WordSmith编写的。《华盛顿邮报》至今已开发拥有近100个“智能机器人”,其中最知名的是里约奥运会期间亮相的Heliograf。从报道里约奥运会开始算起,机器人 Heliograf 做记者已经一年多了,这期间它撰写了 850 篇报道,点击量超过 50 万次。Heliograf 是《华盛顿邮报》自己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可以收集、整合各方信息;给不同地区的读者撰写不同的报道,也能预测新闻事件的走向,给突发情况的报道提供缓冲时间。
就国内媒体而言,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开发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发出了题为《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的第一篇新闻,此新闻在朋友圈广为转发。在2017腾讯媒体+峰会现场,腾讯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单篇成文平均速度0.5秒!可以一口气连续写作14篇。2015年11月,84岁生日的新华社正式推出的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可以迅速完成体育、财经等数据类相关的稿件,引起业界不小的震动。2017年1月,南方都市报社写稿机器人“小南”上岗,第一篇300余字的春运报道,1秒完成,效率惊人。与其他机器人“同行”有所区别的是,小南聚焦的是民生领域报道。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万小军团队和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机器人Xiaomingbot(张小明)首次露面是在里约奥运上。张小明在结合了最新的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完成新闻写作。中国在机器人新闻写作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三、算法持续升级让内容实现个性化推荐
媒介产品的到达率,浏览量都是产品的生命线,而内容分发是决定媒介产品能否生存下去的重中之重。在今天,算法分发已经是包括搜索引擎、浏览器、资讯客户端甚至音乐软件在内的互联网产品的标配。今日头条作为国内第一批使用算法进行内容分发的平台,基于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多个维度进行个性化推荐,实现了“千人千面”。推荐内容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新闻,还包括音乐、电影、游戏、购物资讯等。截至目前,今日头条日活用户达到1.4亿,人均每天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人均每天启动9次—超级用户粘性,天生的资讯阅读场景带来高沉浸感,让今日头条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极佳选择。在信息分发上,人类对“免于匮乏”的追求,历经上百年,终于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实现。现在,对“免于过载”的追求还开始不久,在技术的帮助下,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社交+算法”的利器,并在2016年成为信息分发史上的拐点。
“今日美国”自2017年4月开始改版其手机端,通过大数据挖掘用户阅读兴趣,推送差异化内容。一个月后,每篇文章的阅读时间从 25 秒增加到 45 秒,增加了 75%。此外,文章的完整阅读率和二级页面点击率都有显著提高。这标志着“今日美国”的信息分发机制从编辑推荐向算法推荐转变,而这也成为国内外新闻网站和移动端变化的大势所趋。“今日美国 ”并不只是单纯地对页面进行改版,而是通过 Polymer —一款开源的 JavaScript 程序进行深度改版。该款程序开发自谷歌,“今日美国”的技术团队可以自行编码、不断重组首页的内容模块以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了此次改版,“今日美国”组建了一支 10 人技术团队,连续奋战近 90 天,测试 120 天才取得如今的成果。改版后的 “今日美国”将逐渐由编辑推荐制向算法推荐制转变,即用户个性化的浏览主页。
四、人机良好交流互通提升用户体验
提升用户体验无疑是媒体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之一,用户体验好坏决定媒体使用与否。利用人工智能在终端上的良好变现,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将是未来媒体重视的内容之一。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运用,不仅仅是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最终还是要看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带来什么样的便捷和感受。功能只是名词,但是最终这个东西用户是不是买账其实还是用户体验。人工智能的引入对公司的客户服务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研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抱怨的顾客中,约有42%的人期望在60分钟以内得到品牌机智的回答。人类几乎不可能为他们的客户提供24/7的客户服务。这也是AI在加强客户支持方面对品牌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
《纽约时报》以其一名政治记者为原型开发了一个基于记者自身个性和魅力的智能机器人NYT Politics Bot,用他的声音来为读者播报每日总统大选选情,加强与读者交流的亲近性,创造与读者一对一交流互动的体验。Facebook新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Deep Text,就是为了了解用户在Facebook上发出来的每一句聊天内容。反过来,它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推荐相关的内容。
2017年春节,人民日报社通过“两微一端”人民网等平台推出首款人工智能机器人与网友互动,陪全国人民聊过年。当网友在H5对话界面用语音录入时,该机器人分析语义,做出相应回答,并配合各类表情。除了过年话题,互动聊天范围还包括日常问候、猴年热门事件、新年展望等。
2018年11月7日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通过对真人主播声音、口型、脸部表情等动作的捕捉,运用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建模训练,“AI合成主播”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展现出与真人主播几乎相同的效果。“AI合成主播”将大幅提升电视新闻、网络视频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并提高报道效率和质量,在不同的新闻场景应用中都拥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于预先置入的对答内容交流顺畅,但一旦涉及非置入性问题就变得逻辑缺失、反应迟钝,这也是它急需解决的一大弊病。有进步就有挑战,未来只有增加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加强人机协调能力,改造采编发业务流程,与人工智能系统无缝对接,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效能。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技术保障室技术协作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