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所率漫宣队在金华期间,还与在金华的文学界、学术界一些爱国的作家、学者合作,创刊了以抗日斗争为中心内容、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杂志《刀与笔》月刊(1939年12月1日创刊),编委有邵荃麟、聂绀弩、张乐平、万湜思等,共出四期。创刊号由章西厓设计富有装饰性的封面。张乐平在《刀与笔》上发表了不少战斗锋芒毕露的抗日漫画。
例如《刀与笔》第二期刊载的《敌寇脸谱》组画,用讽刺妙笔,通过对四十二个日军脸谱的描绘和两个日寇军官全身像的刻画,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残暴和愚蠢。而《日寇投降》一画,则记录了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抗战下,当时日军已有局部惨败举手投降的情景。又如《刀与笔》第三至四期连载的《王八别传》还被《前线日报》转载。《王八别传》发表后,有的读者阅后主动检举汉奸,而有的汉奸阅后悔悟,出来自首。可见张乐平抗日漫画的广泛影响力。随后,张乐平率漫宣队又从金华转至淳安、遂安、开化、华埠、常山、兰溪、龙泉和江西的玉山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特伟率领的漫宣队,与在桂林的版画家赖少其、刘建庵等合作,编辑出版《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等刊物,又为创刊于上海、夏衍主编、转移来桂林的《救亡日报》编《救亡漫木》周刊,并为该刊提供抗日漫画作品。同时,他们还在广西各地举办抗日漫画流动展览,以及特地绘制举办的抗日防空常识宣传画展览。
1941年1月4日,国民党军队阴谋发动突袭围歼新四军九千余人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漫画宣传队的限制也明显加强,甚至停办经费,使漫宣队开展活动非常困难。此时,张乐平所率的漫宣队中,麦非、章西厓离队而到三战区政治部工作,叶冈一度回浙江桐庐老家,只留下张乐平一人,但仍保留“抗日漫画宣传队”的名称。后来从第三战区政治部获得了一点经费,又有叶苗、丁深入队,加上叶冈归队,漫宣队的抗日漫画宣传工作重又恢复,在江西上饶等地继续开展活动。1942年春,经费断绝,张乐平所率漫画宣传分队被迫解散,又只留下张乐平一人,所幸得到版画家郑野夫、杨可扬、邵克萍等开办的“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的支持,张乐平主编的抗战画刊《大同漫画》和抗战生活画集《万象集》,作为“新艺丛书”得以出版。
特伟率领的漫宣分队由桂林到重庆,同样因领不到经费而遭遇困难,只能居住在远离重庆市区的南温泉的一个小山村里,不过仍然与重庆市区保持着联系。此时,正好又有张仃等由延安到重庆,张光宇等由香港到重庆,于是,在重庆的上海漫画家重新聚集起来,举起“抗日漫画宣传队”的旗号,由黄苗子设法筹集经费,将原在武汉休刊的《抗战漫画》半月刊改为月刊复刊,在重庆出了第十三、十四、十五期,同时为重庆的《时事新报》编《漫画双周刊》,为《国民公报》编《漫画报》副刊,积极开展抗日漫画宣传活动。这时又有廖末林加入漫宣队,而张仃本来就是漫宣队成员,张光宇、黄苗子实际上也成为了漫宣队员,尽管此时已到了漫宣队的最后阶段。1942年春,在重庆的漫画宣传分队终因缺乏经费也告解散。
由上海漫画家组成的抗日漫画宣传队所开展的抗日漫画第二战役,自1937年8月31日从上海出发,奔赴全国各地,历时五年,战绩辉煌。这不容置疑成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史上值得骄傲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漫画史上的一项大事,其显示中国漫画艺术的优良传统永远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有删节,作者系美术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