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在工作
皮影与老腔是黄土地上开出的两朵民俗之花,自汉代诞生后就绵延不息地流传至今,堪称陕西最引以为傲的非遗文化项目。但长期以来,热爱民俗艺术的老艺人们大多分散于乡村,奔走在田间地头。
如今,他们从简陋的乡村舞台走上了华丽气派的都市舞台,成为受世人尊重的非遗艺术家。也许你想不到,这些老艺人进城后成了陕西非遗城的员工。
老树新枝
皮影创新越走路越宽
发源于华县的皮影戏诞生在西汉,主要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是现代“电影始祖”。
在网络风行的今天,陕西雨田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一班人意识到,只有配合网络新技术,配以大量现代流行元素,才能使皮影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于是,一个以国家级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为核心的皮影创新团队快速成立,LED手工画皮影、居家装饰皮影等一大批创新产品应运而生。
2007年,他们第一个吃下了卡通皮影动画片的“螃蟹”,投资拍摄的8集皮影动画片《小藏羚羊的荣耀》在电视台播出后,不仅赢得各界普遍赞誉,还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这次尝试,让雨田人看到了动漫皮影广阔的市场前景,现代皮影戏、卡通皮影、皮影书包、皮影铅笔盒等一系列衍生品在这之后快速问世。
2008年,美国动画影片《功夫熊猫》在全球收获了6亿美元的票房。消息传来后,雨田公司分析认为该片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以中华民俗文化为基调,用现代人的情感来进行故事展现。公司负责人说,他们正在策划实施系列动漫皮影的制作,计划在4年内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漫皮影产品,并使之走向全世界。
抢救挖掘
拍老腔本戏存宝贵资料
和皮影一样,老腔也诞生在西汉。据说,当时华阴有个军事粮仓,漕运直通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伙计们,啊都来啦,啊操起家伙……”2006年,老腔在话剧《白鹿原》上唱红后,曾经一度无人喝彩、濒临失传的剧种再次获得掌声,默默无闻的老艺人们也成为了明星,这一变化激起了不少人学习老腔的兴趣。
“我们谁也没有想到,雨田社把我们招进城唱老腔还发工资……”出乎老腔班很多艺人意料的是,为最大限度地抢救和挖掘出老腔这一戏剧宝贵的文化遗产,雨田社从本月起开始给能唱整本老腔戏的艺人“拍电视”了。
雨田文化董事长雷文东告诉记者,老腔2006年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唱红后,很多人眼里的老腔就是在《白鹿原》里的唱段《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好像不唱这个唱别的,就不是老腔了。事实上,有千余年历史的老腔也有很多折子戏、本戏。目前,能唱老腔本戏的人不到10人,且大多六七十岁了。“我们已经给省文化厅打了专题报告。在等待的同时,决定先动起来,拍摄老腔本戏的视频资料,预计在年内拍好一到两部老腔本戏。明年,我们还要想办法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自我造血
打造产业链守护民俗文化
在大唐西市陕西非遗城陶吧操作区,记者看到数十名家长带着孩子,在转盘上正用黄河泥做着各式各样的泥塑陶品。他们欢快地玩耍着,也许不知道所享受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因为,我国在2004年就成为首批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
然而,民营企业从事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说直白些,做这事,需要烧掉大把大把的钱。”雷文东坦言,“因是民营企业,我们只有打造好民俗文化产业链,挖掘民俗文化高附加值,才能实现自我造血,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皮影、老腔、碗碗腔、阿宫腔、黑陶、麦秆画、剪纸、马勺、农民画和泥塑等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为实现这一愿景,2006年他将总部从渭南迁往西安。经过5年多的努力,已拥有陕西非遗城、雨田社、雨田工坊、皮影研究院、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雨田职业技校等多个实体。同时,北京分公司正在鸟巢旁紧锣密鼓地装修中。雷文东斩钉截铁地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论断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想在五年内实现文化产业上市,力争早日把咱们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打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