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显才能
姜鸿起,1920年6月21日出生于河南扶沟县西北的太康营村。此处全是低洼湿地,天晴便旱,下雨即涝,庄稼歉收,村里大半人家粮食不够吃,农闲时外出讨饭。姜鸿起家仅有几亩薄田,年年受灾,年年缺粮。父亲姜炳建总是唉声叹气,母亲领着他和姐姐、弟弟讨饭。父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到吉鸿昌的部队当了兵,家中生活稍有好转,姜鸿起便到县城伯父姜廷赞处上小学。三四年后,父亲因病回到家里,不久就离开人世,母亲也因受到精神打击而病卧在床,姐姐富妮当了童养媳。尽管伯父答应继续供姜鸿起上学,但因要照顾有病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弟,姜鸿起忍痛婉言谢绝,挑起全家三个人的生活重担。他除领着弟弟讨饭供养母亲外,最大的心事就是给母亲治病。他想在讨饭时讨点钱,可是谁家也没有钱给他,有的甚至说:“要块馍就不错了,还想要钱!”可为给母亲治病,他就是不死心。他走到设在离村子一里外的一座大庙,向在那里教书的一位白发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老师认出他是几年前曾在窗外偷听课的孩子,问他有什么事。姜鸿起把家里发生的事和讨钱为母亲治病讲了一遍。老师同情他的遭遇,喜欢面前这个孝顺的孩子,掏出身上仅有的两块钱,说:“快回去吧,为你母亲求医抓药,让她尽早恢复健康。”姜鸿起用一块六毛钱为母亲抓了两剂草药,用剩下的四毛钱买鸡蛋为母亲补身子,母亲的病慢慢转轻了。
姜鸿起又找来一块木板,请那位老师帮他写上“为母亲治病,向善人求钱”两行字挂在胸前,到李集村较大的小学,向那里的老师们讲了家庭的遭遇和母亲的病。老师们被他的做法所感动,这个给一块那个给几毛,总共有六块六毛钱。他用这些钱让母亲连续服药并买些吃的。当母亲的身体稍稍恢复以后,姜鸿起除侍弄家中的几亩地,农闲时就带着弟弟去讨饭。他还交半斗高粱上半天课。由于他认真学习,加上曾在县城上过几年学,所以学得比别人好,还能帮助其他同学,被称为“大学长”“二老师”。
姜鸿起只有十二岁,乡亲们同情他也是可怜他。太康营的孩子上学不方便,多上不起学,有人出了一个主意:让姜鸿起教小孩子们认字,大家帮他种地,认字的地点就在杀猪的三间破草房里。
姜鸿起知道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容易,更知道村里人对他的信任和照顾,所以感到责任重大,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好。他因陋就简,把门板摘下来来当黑板,找几块砖头或泥坯作凳子,课桌则是每个孩子自己的膝盖,便有模有样的当起了老师,也显示出他的才能。
学运的领袖
一晃几年过去了,姜鸿起又要到县城跟伯父去上学。伯父本打算送他上高中的,但上高中语文、算术和英语都必须在八十分以上,而姜鸿起根本没学过英语,伯父只得送他到师范学校当插班生。
姜鸿起知道自己到县城上学多么不易,就努力学习,每次考试都“登红榜”。由于姜鸿起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他这个“插班生”很快成了“大学长”,老师有事不能到教室让他辅导,同学学习上遇到问题,找他请教,他都乐于承担,认认真真做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消息传到扶沟县,当地的青年学生热血沸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扶沟县中学、扶沟县师范,姜师塘中学以及各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爱国行动,深深震撼了姜鸿起的心。
此前的6月,中共地下党员魏凤楼到扶沟县任县长,并担任中央扶沟县党的组书记,王青锋、王少庸、李朴人三人是党组成员。卢沟桥事变后,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豫东特委的指示,扶沟县创办了一座抗日军政干校,魏凤楼任校长,王少庸任教育长,李朴人任总教官。姜鸿起是最早的报名者之一。军政干校设在县城东南角的姜师堂中学里,招收学员400多人。学校完全从抗战出发,采取军事化管理,从吃饭做起,每次开饭前先唱《吃饭歌》,其歌词为:
一米一粟人民所给,
抗日救国是吾大义。
人民爱我我爱人民,
我们应当为民努力……
校长魏凤楼与学员一起唱歌一起吃饭,一起比赛谁吃的快,并讲解为什么吃饭要快。他说:“吃饭慢了会吃大亏。日本鬼子打来了,你不可能等吃完了饭再上战场,饿着肚子就会打败仗。”学员们受到了政治、军事、纪律的教育。姜鸿起积极参加学习和训练,开会讨论时积极发言,表现很突出,受到了王少庸和李朴人的关注和重视。
8月,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的公开身份,到扶沟县视察抗日救亡运动,给全县群众作抗日救国的报告,还专门给军政干校学员讲全国的抗战形势,讲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姜鸿起每次都听得十分认真,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感到非常新鲜非常解气,讨论的时候,他把听到的和实际结合起来,谈自己的看法,引起参加讨论的彭雪枫的注意,特别找他谈话,随后写信推荐他到《大众报·豫东版》当油印工。《大众报》是八路军总部的报纸,魏凤楼当扶沟县长后,在扶沟办起了《大众报·豫东版》。姜鸿起到报社后,就努力学习油印技术,钻研刻蜡板的技巧,得到报社领导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12月,中共河南省委指示在河南大学读书的学生党员杜希唐回到家乡扶沟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起成立“学生抗日救国会”,姜鸿起是“学生抗日救国会”的第一批会员,并很快成为骨干。他阅读和宣传抗日的书报刊物,编辑抄写墙报、黑板报,到大街上书写抗日标语。由于他的字写得好,所以书写的墙报、黑板报和大标语很漂亮,人们都分外爱看。救国会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从未演过戏的姜鸿起把剧中父亲的角色演得真实感人。他还指挥或教学生和老百姓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游行的时候,他都是领队,走在队伍的前面或旁边,领头高呼口号。此时的姜鸿起,已是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在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贡献了力量,也提高了政治觉悟。1938年1月扶沟县建立党支部不久,便吸收他为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