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右一为赵伊坪
后一时期(1936年—1939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由于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实现了和平解决,开创了全国联合抗日救亡的局面。此时,赵伊坪按照党的指示,离开了杞县大同中学,结束了长期的“地下工作”状态,奔赴抗日救亡运动的前线。
1937年,他在太原、临汾学习党的工作方针和策略,领会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尔后到了山东济南。他以山东省委委员的身份,被派到鲁西北开创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他深知舆论对于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性,于是按党的指示接管了《国民日报》,和齐燕铭创办了《救国导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不抵抗主义政策。之后他曾在鲁西北特委的机关报《抗战日报》担任社论委员会委员,撰写了一些重要的社论。他写的《论抗日政权》发表在聊城《战地文化》上,他也是《先锋》《战线》等刊物的主要撰稿者,可以说他是党在鲁西北区宣传战线上的一位旗手。
1937年8月,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下,韩复榘在第三集团军建立了政训处。赵伊坪在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工作期间,开办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并任教,从这里培养了几百名政治工作人员,其中有几十名共产党员,这些同志成为鲁西北抗战的有生力量。
193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在平原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游击战。当时,中国共产党和领导的八路军要走出山区到平原去开辟新的战场,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平原地带长期盘踞着国民党的势力。于是如何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就成为落实毛泽东战略思想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当时,在鲁西北有一位原西北军的将领范筑先,时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他是一位崇尚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中共鲁西北特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组成一个五人高级统战小组与范筑先建立直接联系。小组成员有张郁光、齐燕铭、袁仲贤、姚第鸿、赵伊坪,其中有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大学教授,赵伊坪是小组负责人。“五人小组”在鲁西北特委与范筑先将军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特委商定的重大问题,都先通过“五人小组”,然后由赵伊坪与范将军去谈。曾任鲁西北特委书记的徐运北同志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伊坪同志有着特别的气质,他很有修养,知识渊博,待人接物十分得体,所以他是范将军十分器重的人。”当鲁西北特委与范筑先商定召开第六区军政联席会议后,确定由特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长赵伊坪负责文件的起草工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精神,他亲自执笔,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完成了《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整军方案》三个文件,经军政联席会议通过后,为鲁西北开展抗日游击战和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1937年11月中旬,日军沿津浦线进犯到黄河北岸,韩复榘命令范筑先率部撤退。在这关键时刻,特委成功地对范筑先进行了说服工作。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渡黄河南逃之时,范筑先通电全国,发出了誓死不渡黄河,坚持在鲁西北抗击日寇的决心,鼓舞了鲁西北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毛泽东同志亲笔致信范筑先以示慰勉。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展了十几万人的武装力量,扩展到十几个县。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这说明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赵伊坪为此做了突出的贡献。
1938年11月,日军在鲁西北“扫荡”中进攻聊城,范筑先将军率部守城,浴血奋战,壮烈殉国,同时阵亡的还有我党的优秀干部张郁光、姚第鸿。在范筑先将军牺牲后不久,1939年3月5日,赵伊坪也在高唐县琉璃寺反扫荡战斗中负伤被俘,他受尽折磨,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在日军点燃身上的烈火中,他仍高呼口号“打倒日本鬼子!”“中国共产党万岁!”
宋任穷同志在《世纪的追思——缅怀赵伊坪烈士》的序言中给予赵伊坪高度评价:“伊坪同志牺牲时年方29岁,在他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中,从事过多方面的实践,经历过多次严峻的考验与磨炼,作为我党的忠诚战士和优秀的革命活动家,他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全部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作为赵伊坪烈士的后辈,我们缅怀先烈,仰望他英勇不屈的身影,追忆他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感念他以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迎来了幸福的生活。他的经历,更宝贵的、更富有启示的意义在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始终秉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种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红色基因,我们要代代相传,要像先辈一样去思考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海军原航空兵部政委,海军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