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8月17日至19日,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与会代表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会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军事·农业频道分别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该片,观众反响热烈。《回望延安》是站在新时代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追根溯源,是对延安时期我们党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展现弘扬,突出革命圣地的红色基因、突出延安精神的时代启示,特别是突出党的七大的历史贡献,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视角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历史命题,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生动历史教材。
【题记】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从这里开始,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走向抗日前线;从这里开始,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烈焰越烧越旺;从这里开始,一个年轻的政党进一步走向成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回望延安,回望那段似火的岁月,对于在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延安: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
【正文】
1947年春天,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战争,突然降临延安,降临这座党中央进驻了整整十年的陕北小城。
这年3月,胡宗南等部20余万大军进攻延安。宝塔山下,黑云压城,延河两岸,炮火连天。
党中央断然决策,用延安一座空城,换取一个中国。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不顾安危留在陕北,以牵制敌人重兵。虽然,这时的解放军数量上还不到国民党军队的一半,但毛泽东俨然看到胜利的曙光了。他自信,落脚延安这些年,共产党人早已淬火成钢。
此时的蒋介石志得意满。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这座空城后,他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毛泽东住过的窑洞。
也许,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解放军就攻克了南京,他那总统府的日历,再也没有翻过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1945年,也是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新落成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盛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红色大字,烘托出鲜明的大会主题。
【同期】习近平主席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列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们党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说】
此时的毛泽东,已是全党公认的领袖。大会选出的五大书记,组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这一年,毛泽东52岁,朱德59岁,刘少奇、周恩来47岁,任弼时4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同期】郝琦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威望。这与他对党的贡献、对军队的贡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与他本人的领导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就连老百姓也自发地唱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同期】老百姓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嘿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解说】
从创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开始,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然而,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一度失去了军事指挥权。
血战湘江后,出发时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战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多少红军将士怀念跟随毛泽东打胜仗的日子。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黔北遵义,刚刚过了41岁生日的毛泽东,在失去指挥权两年零三个月后,进入中央决策层。那一刻,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此将党和红军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邓小平后来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
当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入最狭窄的航道,毛泽东力挽狂澜: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待到蒋介石如梦方醒惊呼“毛泽东回来了”,红军已经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毛泽东回来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回来了,能征善战的红军回来了!
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次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
一路向北,落脚延安,共产党人在艰难跋涉的征程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真理: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一位眺望远方的掌舵人;一个政党走向成熟,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核心。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上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
看齐,就是维护核心;看齐,就是找准方向;看齐,就是团结一致。
延河,延安的母亲河,沿着千沟万壑奔涌而来,穿延安城而过,汇入黄河,流向大海。
千流归海。就像这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走向团结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