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85岁老兵回忆真实的上甘岭

来源:湖北日报作者:刘长松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8-06 15:41

年轻时的许光华(右一)。(受访者提供)

许光华老人是仙桃市西流河镇人,幼时家境贫寒。1951年入伍,当年冬天入朝作战,1954年回国。1952年,他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在仙源大道15号原仙桃市新华印刷厂简朴宿舍楼里,许光华老人向记者回忆起参加上甘岭战役的点点滴滴。

坚守3天3夜,全连200多人打到只有20多人

1952年初冬,已进入朝鲜战场的许光华所在部队——12军34师102团3营7连,接到命令,向上甘岭集结。“前面都是敌人的封锁线,趁着夜色作掩护,紧跑几步,再蹲下来,如此反复,大约在凌晨两三点,穿过了敌人封锁线,挺进到上甘岭9号山头的坑道口。突然一发炮弹袭来,炸塌了洞口。洞里的人拼命往外挖,抢通了坑道。坑连洞,洞连坑,洞洞相连,可以容纳几百人,我们吃喝拉撒全在洞里,是主阵地的后备兵和运输兵,不断往最前线运炮弹。”数日后,许光华所在部队奉命挺进到最前沿,与敌人正面交火。“不用枪,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太慢。用的武器是手雷和爆破筒。手雷比手榴弹威力大,一个手雷可解决一个班。爆破筒威力更大。当敌人冲锋到离我们阵地二三十米时,用雨点般的手雷对付,更近时就用爆破筒。爆破筒相当于钻到敌人堆里去引爆,常常是同归于尽。”老人边讲边向记者比划爆破筒的长短粗细。

也不知拉锯了多少个来回,3天3夜后,部队奉命撤下阵地。到达指定休整地点,清点队伍,许光华所在连200多名战士,仅剩20多人。

许光华在惨烈的战斗中,奇迹般地仅负轻伤,右手食指和中指间的手掌被弹片擦破,至今老人的中指都无法伸直。

电影《上甘岭》找水的故事,差点真实地发生在老人身上

电影《上甘岭》中有一个情节,志愿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到一处水坑取水,被敌人发现后壮烈牺牲。许光华所在部队经历了同样的艰难困苦,缺吃,尤其缺水,多个班将随身水壶集中起来,派战士到敌人封锁线下的水坑取水,结果都壮烈牺牲。许光华班的水壶已集中到他身上,鉴于前面取水无一成功,对许光华取水的命令便没有下达。

老人回忆,进入洞口后,“有馒头吃就不错了,有时供应多就多吃点,没有供应就不吃。”限于当时的条件,做馒头要生火,都是隔了二三十里的营地里做了馒头,再派战士背着往阵地送,“沿途,飞机在轰炸,机枪在扫射,不少运送馒头的战士倒下了。”“您觉得电影《上甘岭》和您经历的战斗是不是差不多?”“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更残酷,更惨烈。”老人的子女介绍,晚年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残酷的战争场面,老人便会默默流泪。

一个班发一个苹果,不许吃,只能看,最后让给伤病员

许光华老人回忆,在艰苦的战斗中,有一次发下来一个苹果,全班战士轮流着看了一看,闻了一闻,最后让给了伤病员,与电影《上甘岭》中推让最后一滴水的情节相同。

祖国的慰问到达前线后,许光华分到了一个搪瓷缸子,上面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一条香烟,名为“打击侵略者”,一包水果糖。不抽烟的人,就拿烟和抽烟的换糖吃,“这在当时,就是非常地美味了。”

许光华回国后,随部队辗转多地,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坦克兵和装甲兵技术员、试验员。“文革”中,因所谓“站错队”,于1969年复员回到仙桃印刷厂工作,直到退休。1978年,部队发文纠正错误,为许光华正名。老人现在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一生节俭。忆及上甘岭,老人思路清晰,记忆犹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