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张地形图,重回仇湖转运站

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4-07-10 15:14:15

梦里水乡是墩头。78年前,苏中战役打响,船桨翻飞、日夜兼程、水网穿梭,江苏海安儿女们在水乡仇湖用血肉之躯和不屈信仰,为前线战士们构筑起一条生命通道。

仇湖转运站地形图

这是一张苏中战役中的仇湖转运站地形图,收录于《苏中南线救护工作总结》,现藏于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图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伤员从一线退下后的转运路线,以及当时仇湖转运站的各场所分布情况。

1946年9月25日,华野干部会议上,粟裕发表《苏中七战七捷的概述》,概述中特别提到:“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地方党政军的帮助,广大人民的支援和前线指战员的英勇善战,以及后方机关人员的艰苦工作,才取得这些伟大胜利的。”

担架队抢运伤员

苏中战役的战场在苏中南部地区,通扬运河以北的里下河地区则成为战役后方。1946年7月10日,宣泰战斗打响前三日,华中野战军卫生部奉命在仇湖镇增设了临时前方伤员救护转运站。上级指示三项任务:一是前线抢救下来的轻伤员,在此进行换药、吃饭,稍事休息后继续向草堰方向运送;二是前线下来的重伤员,到这里立即进行抢救手术,过了危险期,再向北转移;三是对负伤的连以上干部在仇湖设临时干休所,让他们一面治疗,一面休养。

缝制军鞋

时间短,任务重,必须发动群众进行配合。海安是一片革命热土,拥有相当坚实的群众基础。接到上级布置的任务,仇湖区委、区公所连夜紧急动员,在县支前总站的领导下,由区长张康飞兼站长,区委书记吕洪源任教导员,迅速将区公所全部房屋让出,给华中野战军卫生部做临时办公室和手术室。

同时,组织人力突击在白龙桥北边的河边上搭起了有几百平方米的大棚子,供转运伤员休息、换药、吃饭。仇湖镇的居民们更是用门板搁铺,做临时干休所的简易病床。区委、区公所还集中了各乡的部分粮食、船只至区待命。7月13日,仅三天过后,华中野战军相关工作人员就全部迁到仇湖,开始办公。

运送弹药

宣泰、如南两战期间,正值盛暑炎夏。支前物资不断通过水网河流运达前线,伤员也由地方武装及支前人员通过小船送回仇湖转运站。受条件限制,许多伤员的伤口已化脓溃烂,情况严重,而医院只有40多个医务人员,工作特别紧张。

仇湖的群众就主动协助医院,组成了保卫组、护理组、站岗放哨组、炊事组、(烈士遗体)掩埋组,自觉进行职责划分,主动扛下许多任务。武装民兵负责运送伤员、青年妇女护理伤员、少年儿童们站岗放哨……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物资在哪里都很珍贵,但是海安的群众主动到前后方医院,送去鸡、鸭、猪、鱼等营养品慰问伤员。

苏中战役伤员转运路线图

史料记载,苏中战役期间,仇湖转运站动员民船1400条,其中仇湖区600条、东台县800条,这些民船曾供给300余条去前方。动员征集门板700块、长凳1100条、担架200副。动员支前民工90名、民兵30名、妇女30名、儿童团员40名。从7月14日至24日,短短几日,仇湖转运站即救转伤病员3747人。

由于临时医院医疗条件所限,加上天气炎热,一些特别严重的重伤员牺牲后,被集中安葬。2011年始,墩头镇实施慰烈工程,在此重修革命烈士陵园,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纪念碑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粟裕

1927年,营溪党支部诞生;1940年,“联抗”部队成立;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胜利;1966年,“角斜红旗民兵团”竖起一面红色旗帜……昨日海安,星火燎原。今天的海安,红色血脉生生不息,军民鱼水情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