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3个“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周一 张宏伟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4-05-30 06:44:14

“红领巾”争当后备军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3个“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故事

■周一  张宏伟

少年儿童捐款购买飞机。

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少年先锋号”飞机。

革命战争年代,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经受烽火历练;新中国成立后,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确定为国际儿童节,以此推动全世界关注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改善儿童的生活。1950年10月上旬,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掀起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作为革命事业的后备力量,我国少年儿童以高涨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中,度过了3个难忘的“六一”。

投身抗美援朝运动

1951年6月1日,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我国少年儿童迎来的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恰好在同一天,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即“六一号召”。号召发出后,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泛订立爱国公约,并将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作为此类公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财物捐献、献工支前、代耕慰问等措施,支援志愿军在前线的战斗,将全国范围的抗美援朝运动推向高潮。

此时,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在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对少年儿童队员,深入开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孩子们清醒认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并自觉投身到抗美援朝运动当中。

少年儿童走街串巷当宣传员,把美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讲给大家听,帮助人们认清侵略者的真面目;他们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共同签署和平签名,加入到各地浩浩荡荡的反帝反侵略游行队伍当中;更有不少人砸碎了自己零钱罐,把积攒的零花钱捐出来给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以实际行动贡献着祖国儿童纯真而又宏伟的力量。北京市育英中学的少年儿童队员,用自己的零食钱集资购买了一把“育英少年队抗美冲锋枪”,赠给战场上的勇士。南京市的少年儿童队员发动身边的小朋友们收集废铁,上交市政府支援抗美援朝,一共捐献了4.7万多斤废铁。通过这些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志愿军的意识,进一步筑牢了抗美援朝的精神根基。

当好国内支前“小水滴”

1952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被赋予了一种不平常的意义。1952年4月12日,国际保卫儿童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大会通过了《告全世界男女书》等文件,号召全世界各国成立保卫儿童委员会,为保卫儿童权利而斗争。此次会议对推动全世界保卫儿童、保卫和平的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月30日,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欢迎出席国际保卫儿童大会代表团大会。大会由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致开会词。她在致词中指出“国际保卫儿童的胜利就是保卫和平的胜利。所有关心儿童的人们及母亲们都要把今年的‘六一’作为和平示威运动的日子,以表示亚洲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为能给少年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党和政府在前线战事紧张、经济持续吃紧的情况下,部署建设了众多保育院、托儿所等机构,并积极推进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年,也是前线部队进行艰苦卓绝阵地战的一年。感受到社会各界关爱的少年儿童,在欢度自己节日的同时,没有忘记依然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叔叔们。他们写慰问信、做慰问袋,还自发前往各地的战勤医院去照顾、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打扫、洗衣和帮厨的工作。东北的“红领巾”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和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在各地学校的组织下,纷纷成立“优抚队”,在重大节日期间前往烈属军属家中进行打扫庭院、抬水洗衣、悬挂光荣证的工作,既让这些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拥护志愿军的意识。安东市一名小学生专门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给志愿军伤病员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感谢在前线英勇作战、打败凶恶的美国侵略者的志愿军叔叔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发挥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在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培养下,把自己锻炼成有用的人才,建设伟大的祖国!”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完成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支前行动。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都是在祖国后方支援战争的重要力量,为志愿军克服战场上的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不小贡献。

勇做强国建设后备军

志愿军和停战谈判小组在中共中央“边打边谈”方针的指导下,在战场和谈判桌上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持久战。到1953年中期,朝鲜战局已趋于稳定,中央也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国内的社会经济建设上。培养储备社会建设的后备军、接班人,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

1953年5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发表《致全体儿童保育工作和儿童教育工作的同志们》的讲话,指出“你们培育和教导的儿童,不久就将贡献出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好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培养他们学知识、爱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号召全社会关注少年儿童的保育、教育问题,成为这一年“六一”的重要主题。

就这样,在“六一”当天,全国各地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少年儿童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联欢活动。西安、重庆、上海、武汉、南京等地的学校邀请了当地的志愿军回国休养战士、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以及劳动模范、科学家、作家和少年儿童们联欢或座谈。孩子们听着激动人心的战斗故事和充满知识的科学讲座,深受鼓舞、倍感骄傲。在硬件建设方面,各地区也都积极行动,大量筹建幼儿园、托儿所,并组织婴幼儿保育人员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座谈、研究、交流,增强保育教育能力,确保少年儿童在健康的状态下,取得“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少年儿童体质、素质有了显著增强,逐渐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后备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是人民打败了侵略者。少年儿童作为人民中的一分子,更是充满着活力和担当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战争的威胁近在咫尺,少年儿童在祖国的庇护之下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并且越来越好、越来越强。战火里的“六一”,可能没有过多欢乐,也可能留下一些伤痛,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也因此拥有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顽强不屈的拼搏意志,增强了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相关链接

永远的“少年先锋号”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时任苏北泰县姜堰小学校长周立人、副校长李平子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讨论,决定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6月3日,该校向全国少年儿童发起“节省糖果钱,用来购买飞机”的倡议,并建议飞机命名为“中国儿童号”。随后,各大报纸、电台陆续刊登、播送姜堰小学全体儿童致全国小朋友的倡议书。“糖果换飞机”的声势,快速在各地儿童中扩大。截至当年7月底,姜堰小学陆续收到各地来信121封、捐款100万元(旧币)。姜堰小学将这些捐款当即送到县抗美援朝分会,作为购买“中国儿童号”飞机的捐款专款。在飞机交付时,“中国少年儿童队”已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这架飞机的名字也从“中国儿童号”改为“少年先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