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轻机枪早期发展轶事:那些一点也不轻的轻机枪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杨 简 李 享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9-10 03:13:03

    “刘易斯”轻机枪的硕大套筒是其显著外形特征

    使用M1925轻机枪的我抗日部队战士

    使用“麦德森”轻机枪的巴西武装警察

重机枪这种全自动火器出现后,立即成为步兵部队的“宠儿”。然而,动辄七八十公斤的重量限制了重机枪的机动性,只能用于防御作战。如果有一种机枪,重量轻、易操作,能够伴随步兵进攻,将极大提升步兵部队作战效率。这一需求催生了轻机枪的出现。

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轻机枪是丹麦研制生产的“麦德森”轻机枪。当时,“麦德森”轻机枪被称为机步枪,轻机枪这一称谓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麦德森”轻机枪重9.08公斤,采用自上而下的供弹方式。除两脚架外,“麦德森”轻机枪还配有首创的“软式三脚架”。这种“软式三脚架”相比传统三脚架加装缓冲器以减轻后坐力,既能保证稳定性,又能减轻重量,可使“麦德森”轻机枪充当重机枪,但其供弹具最大容弹量只有100发,火力持续性不足。“软式三脚架”促进了后来通用机枪的发展。如纳粹德国就注意到这种三脚架,其研制的MG34、MG43通用机枪采用相似的“软式三脚架”。

“麦德森”轻机枪一直被使用到本世纪。据报道,巴西武装警察的最后一挺“麦德森”轻机枪,至少服役到2008年4月。

清末,中国曾小批量仿造“麦德森”轻机枪,当时称为“轻机快炮”。抗战前夕,国民党政府兵工署曾对“麦德森”轻机枪和“软式三脚架”进行测试,在抗战爆发后购买共3300挺“麦德森”轻机枪。1938年3月,兵工署决定自行生产“麦德森”轻机枪,但从国外采购的全套加工设备、图纸被日军炸毁在滇缅公路上,仿制计划流产。

由于进口“麦德森”轻机枪数量不能满足需求,且没有时间开发新型轻机枪,一战期间,德国以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国版本MG 08重机枪为基础研制了MG 08/15轻机枪。

MG 08重机枪装有冷却水时全重69公斤,以其为基础研发的MG 08/15轻机枪重量达18公斤,几乎相当于两挺“麦德森”轻机枪的重量。为适应轻机枪特殊要求,MG 08/15增加枪托、小握把和扳机,缩小冷却水套筒直径,以两脚架代替三脚架。MG 08/15轻机枪的冷却水套筒不仅增加全枪重量,还使全枪体积过大。德国在MG 08/15基础上又研制了采用气冷方式、重量更轻的改进型MG 08/18。不过,该枪出现较晚,在战争结束前的几个月里,只进行过小规模战场测试。MG 08/18采用更重的枪管,不必频繁更换,但由于没有冷却水套筒,枪管过热的问题不可避免。

同盟国集团的德军轻机枪都不轻,对手协约国军队的轻机枪也是“半斤八两”。协约国军队使用的“刘易斯”轻机枪,重量达到13公斤。

“刘易斯”轻机枪由美国军官刘易斯设计,但当时美国陆军对轻机枪“不感冒”。退伍后的刘易斯把设计卖给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最终量产成为英国陆军制式轻机枪。虽然体积与MG 08/15差不多,但“刘易斯”轻机枪的粗壮枪管套筒不是冷却水套筒而是散热筒。根据设计构想,“刘易斯”轻机枪射击时,枪口喷出的火药燃气能将空气吸入筒中实现空气流通,为枪管散热。不过,据英军实验,冷却效果不大,反倒徒增重量。

一战结束后,苏联著名枪械大师托卡列夫以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为基础,去除冷却水套筒,加装两脚架、可更换枪管并简化机匣结构,在1925年研制了M1925式轻机枪,全枪重达13公斤。由于重量大、技术落后,M1925式轻机枪只生产了2450挺。抗战期间,中国从苏联进口了1400挺该型轻机枪。